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程序性报道看新华社的消息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新华社的。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进新华社后,先后从事过工业、文教、科技和中央政治新闻的报道,同时还在业余时间写一些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也写一点论文,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记得进新华社后不久,听人说到过“新华体”,当时并不怎么在心。在十多年的采编工作中,经常讨论研究新闻写作、新闻业务问题,倒很少听到有人议论过所谓“新华体”,或许真是应验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这句话?!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在总结1998年“两会”报道的文章中,把“两个’报道分成十一个方面: 一、程序性报道;二、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三、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四、各代表团审议报告的综合报道;五、现场特写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3.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几年间,中苏两国的新闻广播工作者之间展开了频繁的友好往来和亲密的合作。近年来,中国新闻广播界应苏联的新闻广播界的邀请,每年都派有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并实习,其中比较大的代表团有:1953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访问真理报代表团,1954年的中国广播工作者访苏代表团,1954年的新华社赴苏访问及实习代表团,以及分别在1955、1956、1957年访苏的三个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总人数八十多人。代表团的成员包括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党报以及工会、青年、民主党派、兄弟民族语文等各方面的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负责人、编辑、记者和经理人员。  相似文献   

4.
朝鲜开城停战谈判期间,在我方代表团,我曾与浓建图同志共事三年,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当时,特别是在斗争比较艰难的时刻,建图同志的榜样曾给我很大的启示和教育。令人难忘的是建图同志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由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建图同志在朝鲜三年,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应该说是大大超额地完成了任务。人们都很熟悉建图同志以吴敏的笔名发自开城的许多锋利的报道和短评,有人以为建图同志就是新华社驻开城的专职记者。事实上,建图同志当时肩负着很繁重的任务,作为代表团新闻处的处长,他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春节,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打来电话,除了新春祝福,更告诉我一个让所有人听了都会吃惊的事情:2009年12月1日刚被中央批准成立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简称CNC)准备考虑在香港以资产重组方式上市! 2009年春节后,在新华社下属《上海证券报》任职的我来到了刚组建的音视频部,参与到新华社电视事业的大发展中.当时,不要说员工工位不能保证,连节目条数都以下达硬任务的方式才能勉强达到50多条,质量也还不能以新华社的发稿质量去要求.三个月后的"五一"假期,我给新华社副总编辑兼音视频部主任吴锦才发去一封电子邮件后,不辞而别,回到了《上海证券报》.  相似文献   

6.
1953年9月27日的上午,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正召开全国第二次文代会美术分会大会,中国美协副主席叶浅予走上讲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宣布:美协主席徐悲鸿病逝了。当时,我正在大会上采访,同与会者一样感到非常突然和震惊,情不自禁地想到徐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接受我采访的情景。当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参加全国第二次文代会美术分会场的报道工作。徐先生担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又是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在大会开  相似文献   

7.
我 有一本珍藏的纪念册 ,扉页上有25名台湾同胞的签名。可是谁会想到这些名字都是假的呢?更为少有的是 ,当时我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 ,在报道这些台胞的活动时 ,认可并使用了这些假名字。这种知假就假的报道 ,在新华社可能未曾有过。这是1973年九十月间发生的事情。当时 ,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在北京举行。25名旅居美国、日本和当时西德的台湾同胞 ,应邀请赛组委会的邀请 ,到祖国大陆参加了这一盛大赛事。在北京参加完比赛和进行访问后 ,他们又先后到西安、延安、南京、长沙、韶山、上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广州等地 ,去“…  相似文献   

8.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为做好日内瓦会议的报道工作,中国新闻界组成了当时向国外派出的人数最多的记者团赴日内瓦采访,记者团成员包括国内主要新闻单位抽调的约30名记者、编辑以及技术人员等,团长是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副团长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吴文焘和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李庄.吴冷西还是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兼发言人.  相似文献   

9.
1965年我随以贺龙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在那里我演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回到内蒙古后,又在呼和浩特新城宾馆小礼堂,向乌兰夫等领导同志进行了汇报演出。乌兰夫同志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演出结束后,他上台接见了全体演出人员。当时,他握着我的手,非常高兴地对大家说:“看,  相似文献   

10.
1948年10月,正当我军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新华社党中央(当时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同志们突然接到通知说,敌人可能偷袭石家庄,窜扰西柏坡的中央机关,要求大家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原來,敌人得悉解放军主力部队当时都在远处作战,保定到石家庄一线我军比较空虚,石家庄实际上是座空城。西柏坡距石家庄不远,敌人偷袭石家庄威胁我中央机关。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情况后,一方面指示中央机关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一方面用两条新华社新闻导演了別具一格的“空城计”。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公报》 未能恢复令人惋惜 1953年,中央决定,上海《大公报》北迁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出版新的《大公报》,升格为中央一级全国性报纸,负责财经工作和国际方面的宣传。1953年1月4日,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指出:“为了适应社会及国家建设事业的规模和发展的需要,《大公报》改组以后,已按照中央的意见,重新确定了编辑方针,即除了加强国际问题的报道外,确定以报道和讨论财经问题,特别是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也就是在50年前的5月23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武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从此翻开了湖北人民广播事业的崭新篇章。 1949年5月23日,武汉解放刚一个星期,武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代表人民开始播音。当时的广播电台相当于新华社的播音部,广播内容主要是新华社的电讯稿。建国后,国家设立中南行政区,武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南人民广播电台。1953年5月1日,中  相似文献   

13.
焦裕禄——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光辉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扎下根来。已经近30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焦裕禄精神像一面镜子,时时激励人们艰苦奋斗,不断向上,鼓舞人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的为人民,为事业工作拼搏,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近30年来,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在全国共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1964年11月20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社通稿19日)公开报道焦裕禄事迹后;第二次,从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始;第三次高潮是指平息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在这三次宣传、学习高潮中,我亲自参加,直接经历的就有两次。通过报道实践从中得到不少体会,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写出来。1964年5月份,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召开沙区造林会议,我当时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参加了会议采访,当时,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在郑州刚刚处理完焦裕  相似文献   

14.
1991年1月17日,硝烟弥漫的海湾战争爆发了,随即一场强手如林的国际新闻媒体角逐战也开始了。在这场新闻角逐战中,新华社以全方位、多角度、迅速、充分、全面、客观的报道,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中央领导同志对新华社的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参加海湾战争一线报道的新华社战  相似文献   

15.
“两会”程序报道是中央授权新华社的一项重要报道任务。长期以来,新华社努力探索“两会”程序报道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报道方式,但久而久之,程序报道也出现了模式化倾向。 中央转变会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为“两会”程序报道创新提供了动力。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指导,新华社大胆改进程序报道,取得可喜成绩,原本严肃单调的程序报道,变得“有血有肉”、立体可感。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这是他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第一次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按照惯例,中央领导活动的文字和摄影报道都由新华社发通稿,我和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主任孙杰、摄影记者刘卫兵承担了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一干就是二十年,该停下来总结总结了。1991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从事中央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工作选择了我,我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工作对我有更多的意义工作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那么新奇,让人有些兴奋。我开始背起  相似文献   

18.
亲历阿富汗     
美国开始轰炸阿富汗后,新华社于10月15日向阿富汗北部邻国塔吉克斯坦派出了一支报道小组。当时谁也不清楚,这个三人小组能否进入阿富汗这片战乱中的神秘土地。 10月23日,我们采访小组一行3人踏上了阿富汗的领土,实现了中国记者在阿富汗土地上零的突破。当天,第一篇以新华社为电头的稿件从这里发出。  相似文献   

19.
5月7日,人民日报在中国新闻名专栏"人民论坛"刊发评论《"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阐述"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的辩证关系。这是人民日报就源自我省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第四次刊发报道或评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中央媒体已多次报道"我是建设者"大讨论。4月16日,中国记协以"我是建设者"大讨论为主题,在北京举办"我为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份,谢冰岩同志查阅《新华日报》(华中版),发现该报1946年2月17日第四版的《新闻工作》第一期上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淮北黑板报情况的,他极其兴奋地告诉我,要我去看看。第二天下午我真的去看了,一看就引起了我的回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在当时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的建议下,召开了华中新闻工作会议。会议由新华社苏中分社社长谢冰岩同志主持。新华社淮南分社汪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