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新课改以后,《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成了历史、地理课。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性地加以实践并且与历史、地理课区别开来呢?万变不离其宗,品德课应有“品德”味。那么,如何使此类课有品德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深浅适度定目标课改后,教师把很多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课程资源的拓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成了新课改的唯一…  相似文献   

2.
俞李 《贵州教育》2005,(23):29-30
新课程进入第三个年头后,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成了历史、地理课。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性地加以实践并且与历史、地理课区别开来呢?我认为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宗,品德课应有“品德”味。那么,如何有品德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深浅适度定目标课改后,教师把很多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课程资源的拓展、教学活动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课改以后,《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国家级的小学生必修的德育学科课程,这两门课程的主旨是直接实施德育。这两门课程现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现行教材内含的内容比较繁多,包含了近十门学科的常识,有的内容教师容易上成非德育课程,像历史内容、地理内容和小制作内容会上成历史课、地理课和科学课,偏离这门课程的主旨。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课中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的思考与认识韦志榕从1996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社会课将全面取代原小学历史课和地理课。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社会课内容中应包括社会常识、地理常识。那么,为什么社会课要选择历史和地理社会常识?同样是历史和地理...  相似文献   

6.
刘李平 《广西教育》2012,(25):33-34
对于儿童来说,历史是进行品德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之一。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异常注重把人类积累的思想、智慧、阅历、经验等传授给下一代,使儿童在感悟历史真实、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理解人生的意义,完善心智,确定正确的生活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中小学品德课程要包含历史内容的教学。然而,在品德课堂中如何让历史题材教学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寻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读历史,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在历史事件里可以明白兴衰存亡的道理;在历史人物身上,更能学习品质,感悟精神,陶冶情操,懂得事理。因此,历史知识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你时不时就会与历史相遇,动不动就会与历史人物面对面。在使用这些教材时,有的老师感到新教材虽好但不好教。新教材所呈现的历史资料,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知道,每位老师对这一点非常清楚,教学时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以致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传统社会课的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比例的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尽管经过十余年的实验,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教师熟知,但是广大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很难上。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学生难感知、难共鸣、难认同。如何突破这些难点?笔者试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勿忘国耻”单元中《罪恶的战...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品德教研工作中,我发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有大量鲜活的教学资源,它们是零碎的、粗糙的、隐蔽的、稍纵即逝的,很难被老师们察觉。那么,教师应如何及时精确地去捕捉与利用这些教学契机,促进问题的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关于教科书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几乎每个老师都会遇到。或者是因为教科书的课时安排问题,“书上的内容太多了,一课时怎么也讲不完。”或者是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取舍与老师的理解有出入,“这里的内容与标题是不相对应的,能不能课上不讲?”等等。而家长和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则是老师讲的内容与教科书、与考试如何对号入座。因此常听到学生问老师“您讲的这些都在什么地方呢?怎么书上找不到呢?”“讲书上的知识就行了,干吗说那些多题外话呢?”“历史的东西在书上画画背背就行了,用得着这么多课时吗?”这些说法表面上反映的是社会上的部分人群对教科书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更深层次反映的则是对历史教育的错误定位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小学德育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线索,涵盖范围广,实现了较全面的综合。其中历史事件题材的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比重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事件题材的品德内容,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让很多老师感到困惑。作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就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有了一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开放社会与多元文化对学生品德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校品德建构新的理念是什么?新的方式又在哪里?本文以学校如何建构学生的品德,着重论述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活动型综合性。哪些内容得到了综合呢?又从哪几方面体现活动性这一特点呢?我认为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源泉.以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孔凡春 《辅导员》2010,(6):58-58,52
无论是过去小学的《品德》课,还是当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工作上都存在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甚多。历史的应试教育观念,教师的素质差异,安全稳定工作的压力等,都制约着这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教学工作飘浮。如何才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人们认为的“副科”呢?几十年来,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始终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必须突出“视”“实”“式”,才能取得该科教学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引领访谈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你们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 2.不但同学们喜欢,有位老朋友也很喜欢呢!看——它是谁?(出示黑猫警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反观时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正如有了上好的原料,不一定准能做出美味佳肴一样,上了《品德与社会》课不等于自然有效地完成了德育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从课堂回归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朱艳 《教育现代化》2006,(4):128-128
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而近几年来.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进行量化考核的趋势愈演愈烈,这种做法恰当吗?中小学生的品德可以进行量化考核吗?这种方式存在着哪些弊端?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进行量化考核的原因是什么?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出现了一段中国近代史,历史题材的内容在我们的品德课中该如何教呢?如何让历史在我们的课上具有“德”性呢?我认为,可以在历史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生活。怎样跨越时空能让历史和学生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