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古汉语中,名词是经常作状语的,有的表行动的性状,如“一狼犬坐于前”;有的表行动的方式和态度,如“吾得兄事之”;有的表示行动所用的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有的表示行动的处所、时间,如“草行露宿”、“日割月削”。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晋语有下列常用语气词: 了 的 来 呀 嘞 哇 么 这些语气词,有的和普通话差异较小,有的差异较大;有的使用范围较广,用于多种句类,有的较窄,只适用于某一种句类。本文描写其中的“的”、“呀”和“么”。 一、 的 内蒙古晋浯的“的”来源不一,用法较复杂,可用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的”在陈述句中的用法,有的跟普通话相同,如在动词性谓语句末表“确实如此”,这里不赘述。而在形容词谓语名末,则和普通话不同。 在某些相互问答的场合,“的”在答话的谓语后表示肯定,所表口气跟“嘞”相同。试比较: (1) 对不对——对 (2) 好不好——好嘞 通不通——通的 行不行——行嘞 (3) 白不白——白的/嘞 明小明——明的/嘞 袭人不袭人——袭人的/嘞 其中,有的形容词后只能用“的”,有的只能用“嘞”,有的可换用“的/嘞”,换用后语气的  相似文献   

3.
“在”带上表示处所的词语作用于动词,除了引介动作行为的处所外,有的还兼表“体”的意义,对于这一类“在”,国内外文献中或者只是倾向性地附带提及,或者观点明确但未作详细分析。我们把“在”与处所性词语构成的短语记为“在+Np”,以出现位置为着眼点,首先分化出表体的“在”和非表体的“在”,然后从句法上和语义上分别对不同位置的表体“在”着力  相似文献   

4.
师:你平时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有的说喜欢玩丢手帕,有的说喜欢玩切西瓜,有的说喜欢玩踢毽子……)在校游戏节的时候,我对二(1)班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出示下表),从表中你能知道什么?生1:我能看出喜欢每种游戏的人数。生2:我能算出一共有几人……师:我们不但可以把结果填在表上,还可以表示在图上,请每人在图上试试看。(学生纷纷拿出教师事先准备的一张画有格子的统计图,独立在图上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老师,我的图上格子不够了,少了2格。”有的说:“老师,我的图上一列只有10个格子,12人表示不下了。”老师…  相似文献   

5.
2 知识通论释疑解难 1)关于被动句中的“见”字 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见”是助词,是表被动的标志。中古以后,动词前用“见”字的,有的已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便是。 2)关于“其”字的语法功能 代词“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否全是定语,存有不同见解。关键是除经常做定语外,也用做主语,用做分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表时间、距离和年龄等的量值词语常与“上下”“前后”“左右”结合起来表示估量。本文从历史演变和用法两方面对“X+上下/前后/左右”这一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力图揭示它们在使用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谓词后面带上合成趋向动词“上来”、“下去”时,同时又带名词性宾语时,宾语的位置有三种,最自然的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字中间。“上来”、“下去”,有的表示实在意义,有的意义正在虚化,有的完全虚化。表示实在意义的“上来”、“下来”有的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有的没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正在虚化和完全虚化的,一般无各自相互相应的用法。“上来”、“下去”各自在汉语中都有些习惯用法,有的可用同义异形词替代,有的没有合适的词替代。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句子里,词与词之间,或者短语与短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包括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在单句里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有陈述关系、偏正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等。每一种结构关系,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意义关系。例如同是支配关系,宾语和动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如“看电影”“学文化”),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做衣服”“写文章”),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如“上中学”“去上海”),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如“吃大碗”“抽烟斗”),有的宾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如“挂着一幅画”“来了一个人”“丢了一支笔”),等等。我们在这里谈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的关系,主  相似文献   

9.
零程度副词有“定较”“泛较”两类。前者如“很”、“怪”、“太”等,后者如“最”、“更”等。对于副词“比较”(以下简称“比较”)的含义,语言学界似乎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一般认为它的意义是“表示具有一定的程度”,但大多没有指出这一含义的前提是否有明确的比较对象,或把有无明确的比较对象这两种前提混为一谈。刘月华等著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指出:1.“比较”作为副词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相比而显出程度的差别,而且着重表示差别不是很大。2.“比较”有时也可不包含就相反方面进行比较的意思,而只表  相似文献   

10.
“说”作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言说义动词,由于语法化的原因,除表言说义之外“说”还有很多其他用法,有些代替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意向,有些成为意义较虚的连词成分,还有些已经成为一种话语标记,表示引述功能或者一种语气。本文在考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对言说性动词“说”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现象做出阐释和归纳。  相似文献   

11.
带光杆动词的”被”字句在主语和“被”字之间几乎都带有附加成分“C”。有的“C”所表示和强调的不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和实现,使得表示完成和结果义的连带成分失去了其原有的必要地位。有的“C”则相当于位置前移的连带成分,协助动词表示完成和实现义。同时,经常在这类”被”字句中出现的动词也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魁父之丘”的“之”,许多古汉语论著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结构助词,表示一种特殊的修饰关系,相当于“的”,或不译出;有的说是指示代词,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相当于“这样”、“这类”;有的又说是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的溶合体,既表示偏正关系,又表示同一性,相当于“这样的”、“那样的”。①我以为,对“魁父之丘”的“之”的这些解释和争论,都忽视了一个语言事实:这个“之”仅仅是一个用于专名的语间助词,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示某种或某几种关系,而是调整音节,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13.
主观评价性时间副词“才”在语义上具有多重双向性特征:它既可以表示界变,又可以表示量化.“才”表界变时,既能表前向界变又能表后向界变;表量化时,既可以表长时量化又可以表短时量化.“才”与多重双向性语义特征相对应是句法模式上的两两对立,其语法意义可抽象为线性或度量上的相对偏离.  相似文献   

14.
“岂有此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表示说话者认为别人的言语或某种行为、事理极其荒谬。断无此理。这一词语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醉醒石》、《聊斋俚曲》和《醒世姻缘侍》中均有出现,其形式并不太统一,又写做“岂有此礼”、“岂有是理”,还有用“那有此理”的。而且“岂有此理”在这些文献中具有鲜明、丰富的语用、语义特征,有的表示强烈的否定,有的表示一般的不认同。有的则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推辞。  相似文献   

15.
李梦超 《现代语文》2005,(11):46-47
“不”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必须和“也”“还”等搭配使用。根据上下文应该选“不止”。“不管”表示条件,“还是”和前面的“是”搭配表选择。“如果”表假设,而原文无假设关系。正确选项为A项。  相似文献   

16.
教学散札     
一、释“一”(一)甲骨,金文用一画表示数一,与古罗马、阿拉伯等用“|”表示“一”相同.《广韵》“一,数之始也.”一、表数一.二、表数二(一,表一个.)三、表数三(三个“一”.)贰,字中从二、表二个“一,叁,下从三,表三个“一”.(?)(“德”的古体简化字)“一心为(?)(德)”,为会意字.(二)表天、地.《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①表地.  相似文献   

17.
2 知识通论释疑解难1)关于被动句中的“见”字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见”是助词,是表被动的标志。中古以后,动词前用“见”字的,有的已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便是。2)关于“其”字的语法功能代词“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否全是定语,存有不同见解。关键是除经常做定语外,也用做主语,用做分句主语,或主谓词组主语。例如:(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相似文献   

18.
百姓:在奴隶社会中,“百姓”指奴隶主阶级,“百”表示数量,“姓”是族号。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被破坏,有的庶民地位上升变成新兴的地主,有的奴隶主贵族则下降为平民,“百姓”一词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统称。民:奴隶无姓,或称之为“黎民”“庶民”,表示众多之意。董仲舒《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19.
“学生”这个词,几乎天天听、天天说、天天用,那么,“学生”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教师工作有什么要求?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有的人把学生看作天真烂漫的儿童,不同的只是来到了学校;有的人把学生只看作是没有长大的、需要成人悉心呵护的孩子,等等。这些理解虽不能说大错特错,却不准确、不全面。通常,我们并不特别区分“儿童”、“孩子”、“学生”这几个词。谈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通常以儿童的年龄特点来替代,如“儿童生性好动、好奇”,“低年级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当表示对学生的亲切态度时,常把学生称作“孩子”,如好多老师会说:“…  相似文献   

20.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引了陶渊明《挽歌诗》之一的四句诗,教材解释其“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这样的解释既不符陶诗的原意,又与鲁迅文章的文意相背,究其原因,是编者对原诗“他人亦巳歌”中“亦”“已”“歌”三字产生了误解所致。“亦”字本无转折之意。它的本义是“也”。《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表示的就是“同样”的意思。所以,《词源》注释说“亦,表可并为一类之意。”亦也可以训“又”。因为又同样是表示重复或继续的。当然,又有时也可以表转折,但却不能反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