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就公共议题发声的新平台.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意见表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是政治传播和新媒体变革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到的数据发现,目前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频率较低,且意见表达行为大多停留在点赞转发等浅层次上.议题关注度对中产阶层意见表达具有较大影响力,对时政新闻越关注的中产者越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群体的内在效能感显著高于外在效能感,而外在效能感对中产阶层的意见表达频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内在效能感则不具影响力.这说明中产阶层虽然对自身知识和能力较有信心,但会觉得自己的表达产生不了实际作用而趋于沉默.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制造了关于中国中产阶层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形塑了其群体形象和身份认同。其中,众多面向中产阶层受众群体的媒介绘制的中产阶层形象,既是消费主体和生活方式样板,又具有职业理想和社会关怀。特别是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敢于为尊严和权利去努力行动的中产阶层人物受到推崇。这些中产阶层人物形象被视为已具有行为示范,价值观及社会规范创建、引导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层(中产阶级)历来被公认为现代社会的“稳定器”.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和发展趋势,日益受到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中产阶层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郑坚教授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现代化历程中的中国中产阶层,其新著《中产阶层的媒介形象与认同建构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探讨媒介与社会关系的一部具有探索性的著作,视角独特,论述严谨,成果丰富,实为近年来研究中产阶层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4.
何晶 《当代传播》2007,(4):43-45
本文分析了中国内地报刊对中产阶层进行积极的话语建构这一媒介现象,研究发现大众传媒主要从概念引入、形象呈现和共同议题设定三方面对中产阶层进行建构;这种建构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中产阶层自身的成长、经历市场化转型的媒介对高端受众的追逐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松动.同时,全球化也作为中国社会系统外部一种力量推动了中国中产阶层话语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谭华 《编辑之友》2013,(7):54-57
由经济改革引发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对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众传媒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中产阶层的不断崛起对其社会身份认同的需要所带来的媒介偏倚成为市场化媒介的突出表征。一方面,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构筑了媒介阶层偏倚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媒介阶层偏倚是大众传媒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的主动行为和必然结果。而且,媒介的阶层偏倚进一步建构甚至固化了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但是,在中产阶层与市场化媒介的"合谋"中,传媒的公共性与注意力经济之间的二律背反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2006年春天,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纲几乎成为了所有媒体的焦点,有调查显示,郭德纲的“钢丝”,很大一部分是白领、大学生,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中产阶层或准中产阶层。他们80%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是当今社会最活跃、最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群体。中产阶层在用自己的方式接受媒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接受方式。注重信息接受的符号性中产阶层在经济上是殷实的,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保守而求稳定的心态使得他们力求用一种平和的方式来获得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拥有强消费力的群体把消费过程中购得的商…  相似文献   

7.
中产阶层的恒产使其成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实际上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恰好是因为经济萧条带来的中产阶层的崩溃。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产:仅具雏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被炒得很热的中国社会“中产阶层”,仅仅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中产阶层特征有些类似,仅仅是种“雏形”  相似文献   

9.
我们处在一个极剧变化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然而,究竟哪些人算是中产阶层呢?那些年薪十万、有车有房有职业理想、有社会关怀的人?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城市化是中产阶层的成长过程,由此创造了社会稳定的基础;而我们的城市化却堵塞了中产阶层成长的通道。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自坠陷阱,硬给自己套上一个"有特色"的紧箍咒  相似文献   

11.
中国立场     
有房安居,有车代步,有钱旅游,有暇“充电”——四有俱全,则当之“中产阶层”无愧。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估计,十年内,中国的中产阶层将达到5亿人。经济学家肖灼基的预言是,未来十至二十年将是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个庞大的全新的阶层正在飞速成长,这个群体不但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市场的主力消费者。不了解这个阶层的实力和要求就难以把握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通过对《时尚·伊人》、《新周刊》这两份时尚消费类杂志相关人物专栏的内容分析,呈现了当前媒介话语所建构起的中国中产阶层形象的部分特征。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从涉及到的人群来看,体现出丰富性中的片面性。即一方面,文本呈现了多种职业、行业领域里的中产阶层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总体而言,又表现出对某些职业群体较为集中的呈现和对其他群体的相对轻视,没有客观全面地反映中产阶层内部多样的构成。从人物的形象特征来看,体现出积极正面的取向下某些关键要素隐蔽的欠缺。即文本展示了中产阶层的良好形象:努力奋斗、执着敬业,同时充分享受劳动成果、追求“物质生活里带来的精神富足”等,但在对其个人成就予以肯定的同时屏蔽了个人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要素。这样的媒介呈现对于中产阶层自身及其之下的人群可能会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处在一个极剧变化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然而,究竟哪些人算是中产阶层呢?那些年薪十万、有车有房有职业理想、有社会关怀的人?我们在呼唤一个物质上实现中产的阶层尽快出现时,还必须期待他们实现精神上的中产。只有那些具有社会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先富起来的那些个体工商户很少进入现代中产阶层,因为他们是靠钻政策的空子富起来的,等政策一完善,他们就没有继续敛财的机会了,同时,由于暴发户心态所形成的消费习惯和特定的文化氛围,注定了这部分人与现代中产阶层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5.
中产泡沫     
按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中国适龄人口中只有4.1%的人可以算做实际意义上的中产,而对如此少的数字,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产还很难称之为中产阶层,而他们创造方式和社会价值态度,也很难称之为中产阶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它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6.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渐渐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长起来,这就是中产阶层。  相似文献   

17.
本刊第400期的重头策划——“中产者:信念的力量”,推出一组有目标有理想的中产者名单,认为“我们处在一个极剧变化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针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力图厘清中国中产阶层的主体、社会责任和未来,是对本刊第400期策划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界、媒体等曾评选20世纪50年代美国白领人数超越蓝领阶层为20世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历史事件.2011年年底,福布斯中文网发表《当代最大的历史性事件:中国中产的崛起》一文,指出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已超过了美国人口,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是21世纪对社会发展最具影响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需要的是中产阶层的正常消费,而不是腐败官员糜烂生活方式的公款消费  相似文献   

20.
赵先锋 《出版广角》2016,(22):92-94
2016年8月开播的电视剧《小别离》掀起一股收视热潮.剧中对城市中产阶层形象的建构不同于时尚杂志的虚幻和报纸的零散写实,而是通过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讲述使得该剧刻画的中产阶层形象更为丰满,也更趋于现实.但是《小别离》作为一个艺术品,在接近现实的同时为了赢得市场在故事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上还是带有理想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