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鲁迅     
深秋里,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们一家人怀着敬慕之情来到了鲁迅故居。小巷静谧,凉风习习,几丝清新,几丝舒爽,我心中的崇敬之情也越发浓重。站在故居前,映入眼帘的只是青灰和白色,一种古典的庄雅气息。走进大门,向左拐便是一个北京旧式的四合院。我走进四合院的北屋,透过窗口,看到几件漆皮剥落、颜色陈旧的简易家具。室内的摆设,都留下岁月的印痕。那已褪色的藏蓝粗布床单和藤条折断的座椅,与这里的气氛是那么地谐调统一。转过身来,我看到院内有两棵树,枝上挂的小牌上写着“鲁迅先生种植的白丁香”。那清瘦的枝,执拗的干,多像它的主人哪!北屋后面…  相似文献   

2.
走近鲁迅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怀念鲁迅先生的人们。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时而饮一口苦涩的茶,时而翻阅着鲁迅先生的文章。读着,想着;想着,读着。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啊,先生已经离开我们69年了。  相似文献   

3.
走近鲁迅     
如果给我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我一定会去拜访自己喜欢的作者。只是巴尔扎克一定正为偿还债款而拼命赶稿.卡夫卡因为内心的忧郁而与世隔绝.马尔克斯或许正在四处漂泊,川端康成则去了各地旅行。而王尔德也恰好深陷囹圈……  相似文献   

4.
走近鲁迅     
人们评论文学家,一向讲究文品和人品并重。仅从现代来说,文学家数不胜数,然而其文品和人品同时堪称一流的当首推鲁迅先生。在日渐没落的封建社会,在民族日趋衰弱的危急关头,是鲁迅第一个树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昭示世人做一个独立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相似文献   

5.
走近鲁迅     
这是你吗?鲁迅!一个我久已崇拜的伟大形象。一个从深沉的黑夜里,高举着熊熊的火炬,勇敢地杀伐过来的战士的形象:倔犟的头发,冷峻的横眉,如炬的目光,浓黑的胡须,还有那令人生敬的巍峨的气度!一个时代虽然过去了,但一个伟大的形象却留下了。这独特不朽的形象已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时代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走近鲁迅     
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必然少不了鲁迅创作展览的小报。小报我从小画到大.据我观察,只有少许人会站在展板前,仔细地阅读文字,大多数人都是一眼掠过。根据小报的布局、绘画水准与字迹对其质量加以评判。这次的小报,本计划半小时内完成.后来却足足延宕了两个小时。因为一张鲁迅先生的插画。  相似文献   

7.
走近鲁迅     
朱童 《新读写》2009,(9):32-32
鲁迅先生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他深邃的目光与穿透的力量,他的许多声音即使是放在今天,仍然是深中肯綮、振聋发聩的。显而易见,在鲁迅的烛照丁。如何走近与怎样解读,都称得上是相当艰难的挑战。所以,小作者曾经的读不懂,也就可以理解了。  相似文献   

8.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棗 ——臧克家品节深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有人说,鲁迅是一尊肃穆的雕像,庄严神圣;有人说,鲁迅是一柄锐利的投枪,锋芒逼人;有人说,鲁迅是一张素雅的木刻,意蕴深远;有人说,鲁迅是一本厚实的大书,深奥绵长。我试着擦亮眼睛,让视线透过字里行间,走近先生。棗走近铁屋子锈迹斑斑,铁屋子在风雨中摇摆,发出痛苦的呻吟。如漆的黑夜,静得叫人不寒而栗。我听见“狂人”在呼喊,他沙哑的喉咙,好似被两只铁钳夹住。屋…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为何"大撤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删除鲁迅部分文章,跟多数教师读不懂有重要关系".资深时事评论员单士兵在<鲁迅作品成教学鸡肋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一文中更直截了当地把矛头指向语文教师,他在文中说:"我不想再去过多复述鲁迅作品的好,也不想去强调鲁迅作品被抛弃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06,(8):55-57
浓密的眉毛,和鲁迅极其相似的一字胡,每次被人介绍时,名字之前也总是会被加上“鲁迅长孙”四字……已过50岁的周令飞虽然过去偶有为其祖父盛名所累的感觉,但现在整天为了”鲁迅”之名而奔忙。[编按]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伟大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是作为一个生存者和实践者的伟大.他的一生是一个包含苦难与殉道、牺牲与抗争的一个真实与丰富的生命文本.他的创作与他的生命之间恰恰因为始终保持真实和互动的内在联系,才蕴含来自他个人也来自他生活的时代丰富真实的精神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梁红书 《班主任》2006,(7):23-23
一次和学生们聊天谈到鲁迅,没想到他们说十分"痛恨"鲁迅.他们说,鲁迅是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但鲁迅的文章难学、难懂、难读、难背.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选修教科书《鲁迅作品选读》,与《〈论语〉〈孟子〉选读》《〈史记〉选读》同属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一个模块36学时,可在9至10周(半学期)内完成课程的学习与检测。  相似文献   

15.
王权 《现代语文》2009,(9):99-100
纵观研究鲁迅的文章和著作可谓蔚为大观,洋洋洒洒,然而在这个学术大厦中,我们却发现鲁迅先生正离我们越来越远。对于中学教材鲁迅作品选文也存在众多争议,现在的趋势是鲁迅选文在减少,学生甚至有一种怕鲁迅文章的现象,这就说明了研究鲁迅的文章虽多,但成效不佳。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也教过鲁迅文章多篇,因此就后现代语境下鲁迅现象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假如你问到初中学段中任何一名同学,关于鲁迅,那么一定会得到上述回答。可见,关于鲁迅以及他的作品同学们太熟悉了。  相似文献   

17.
<正>学习内容: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六年级(上)第五册《俯首甘为孺子牛》。学习目标:1.总体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外貌描写的方法。3.学习并积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言。学习重点: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他矮小,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着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离开这个世界时体重不到80斤,但发自他内心的携带着民族的大悲愤、大爱憎的呐喊,却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他呐喊过,也曾失落过,不是为自己的“运交华盖”,而是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无奈;他也曾彷徨过,不是为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落魄,而是因为国人都如阿Q般的愚弱。他挺起了脊梁,继续选择了做一名“战士”,同一切蝇营狗苟作毫不妥协的斗争;他仍然执著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如一面猎猎招展的大旗,以最坚定的姿势矗立在反帝反封建队伍的前沿。他去世前曾立下遗嘱:“赶快收殓,埋葬,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是,人们自发地举行了规模与“国葬”一样隆重的丧仪为他送行,人们将写有“民族魂”字样的旗帜盖在他的遗体上。他,就是我们的民族巨人鲁迅。  相似文献   

19.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20.
一、消除感情的隔膜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存在畏惧心理。他们称学习鲁迅文章为语文学习的三怕之一。原因之一首先就是教材所选的文章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再加上鲁迅思想的深邃,剖析的深刻、冷峻和严肃,读起来确实费劲;再加上长期以来,教学中过于实用主义地把杂文中的激烈观点以及政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