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雪 《视听》2022,(2):120-122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技术的革新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模式与关系,也塑造着社会的形态与结构.社交媒体平台创造出一个共享的信息空间和交往空间,重塑了人们的认知、交往和行动框架,显示出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在个体层面连接时空、在平台层面连接内容、在组织层面连接关系.然而,社交媒体无限连接也带来了诸如信息过载、社交倦怠、隐私泄露等一系...  相似文献   

2.
甘恬 《新闻实践》2013,(9):40-40
本刊讯“不是媒体的电子商务不是好社区”。一个媒体与电商共谋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电商媒体化、媒体电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8月1日,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联手发布第一款产品“微博淘宝版”,双方各自拥有的超过5亿用户将实现账号打通,这意味着社交媒体与电商的紧密合作正式起航,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交购物新时代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人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新的社交媒体也愈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广播与社交媒体相遇,听众的体验将更为丰富,也拉近了他们与广播的距离。具体来说,谈话类广播节目离不开采访,交谈与对话是形成节目吸引力的重要基础。4月25日上午,英国超越广播负责人本·威廉、澳大利亚埃亨媒体与培训总经理史蒂夫·埃亨,分别围绕"如何做好采访,最大程度地调动被采访人,将他们与听众紧密相连,并充分传达出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广播公司该如何使用社交媒体与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吸引其参与其中"做了精彩的演讲。本·威廉采取互动的形式,剖析了成功采访的要素,强调采访过程中,记者和主持人不是"专家",重要的是突出好奇心,注意聆听。史蒂夫·埃亨就广播可以使用的最新工具展开讨论,建议将广播节目与社交媒体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听众参与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社交媒体存档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形成比较完整的综述内容,为国内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基于多学科视角,通过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得到社交媒体存档领域的文献分布情况,总结社交媒体存档的理论基础,从宏观层面将社交媒体存档理论与实践研究归纳为"目的与主体""政策与指南""问题与障碍"三个研究主题并展开综述。[结果/结论]国内外社交媒体存档研究具有发展速度较快、与实践结合紧密、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特征,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视研究对象的变化、管理标准的构建以及多主体间的协作。最后对国内社交媒体存档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如今互联网连接一切,包括人与人的连接(社交媒体)、人与物的连接(智能穿戴)、物与物的连接(物联网),信息的传播将越来越精细化,甚至能给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编上代码,连接到网络之中.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的连接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打破了旧有的媒体形态,取代了旧有的媒体连接方式.传统媒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把内容传递给受众,在内容与受众之间,受众只能与内容实现单向度的连接,缺乏受众之间的相互连接.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裂变式的连接互动,这种互动过程本身就是传播过程,每一个节点都同时拥有接收和传播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媒体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2012,(9):58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今年的奥运成为首届"社交媒体奥运会"。对于风风火火的社交媒体而言,这次奥运会更像是一次大检阅。正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社交媒体主管Alex Huot所言,"我们处于一个连接和分享时代的开端,2012伦敦奥运会将掀开首届对话型奥运的篇章"。作为运动员,全天候实时  相似文献   

7.
WEB2.0技术的革新发展,使以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将社交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其中,大学生群体利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手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分析研究"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及相关的资料整理,旨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广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本质就是一次与受众之间"社交关系"的重新构建。湖南电台通过"广播+互联网+N"的方式,尝试建立与听众之间更紧密的社交关系:声音IP的跨界连接;大型活动的超级连接;公益服务的情感连接;互动制造的爆款连接。  相似文献   

9.
谭天  汪婷 《中国出版》2018,(8):22-27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有必要研究社交媒体的基本构成。本研究分析其三大构成要素:接入、场景和资本服务,而服务、数据与平台则是连接这些要素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3,(4):156
奥美中国近日宣布两项高层任命,郑伟达为奥美中国区社交媒体领导人,该业务团队旨在连接奥美集团的每一位社交媒体专家为中国地区的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任命永井绘美子为奥美集团亚太区事业总监。两位均常驻上海。郑伟达将负责整合并拓展奥美集团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业务。他在中国台湾和大陆的数字营销领域有着超过15年的工作经验。加入奥美前,他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新闻与社交媒体平台之间关系紧密,并且发展迅速。社交媒体对新闻的选择和生产有巨大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就是否需要公民新闻以及其可靠性展开过有趣的争论,其中也涉及到社交媒体所包含的信息。新闻编辑必须依靠社交媒体的整体动向来决定如何策划他们的新闻简报。4月27日上午,日本国际广播公司特别主管、国际公共广播秘书长佐藤俊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澳大利亚Media首席执行官里斯·霍勒伦,比利时法语区电视台及电台欧洲项目协调人亚历山大·普莱斯特就社交媒体如何成为电视新闻的重要来源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史江南 《记者摇篮》2012,(11):33-34
社交:社会上的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所谓社交媒体源于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是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凝聚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独特特点的团体,它是在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理念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社交媒体也被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起点是电子邮件,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  相似文献   

13.
周芳 《传媒》2021,(22):59-61
传统广播与社交的关系演进中,在凸显时间即时性与仪式感的"内嵌"关系上,广播内容可以实现社交元素的嵌入,如传统点歌交友、话题互动、婚恋相亲等.到了"外嵌"关系上,广播与社交媒体进行连接,强调空间上的覆盖与可得.未来,广播与社交将继续深度"互嵌",并通过跨媒介联动带来声音社交的更多可能.此外,在广播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交思维和新媒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广播需以社交为"切口",从内容嵌入到渠道嵌入再到日常生活场景嵌入,搭建具有聚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交平台,不断夯实自身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交媒体应用广泛普及,档案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也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将通过分析NARA社交媒体战略中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应用实例,从社交媒体平台和制度理念两大方面着手,剖析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其实践的可能性,以指导我国档案机构在社交媒体方面的制度构建、理念塑造和实践,最后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借鉴性的启示。我国档案机构应提升应用工具多元性,深化社交媒体的资源创新共建与共享功能,制定并丰富社交媒体应用制度,将鲜明的人文情怀融于社交媒体应用中。  相似文献   

15.
张宇 《青年记者》2016,(15):16-17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连接能力,使得天南海北的人基于某种共同的需求、兴趣、价值观等聚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社群,如论坛、贴吧、QQ群等。微博打破时空限制使陌生人之间可以便捷交流,微信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协助下让人们连接得更加紧密,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进一步加速了社群的发展。社群经济已成为当下互联网发展的一大风口,将深入影响诸多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深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媒产业的格局正在重构。社群经济思维能给媒体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晓洁 《视听》2023,(10):110-114
网络空间中的媒介互动重塑了关系连接与发展的形态,青年群体的孤独与社交媒体连接的易得性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从线上音乐社区的媒介社交互动切入,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式,发现随时随地因兴趣匹配到一起听歌的个体在获得即刻情感支持的同时,获得了与更大群体的连接感;但反向来看,断连“离开”的自由与缺乏情感深层互动的“社交挫败”,为个体带来社交孤独与情感孤独的双重孤独。  相似文献   

17.
在技术、生产、社交、数据等可供性的传播生态下,基于产品逻辑的媒体单独创造价值演进为基于平台逻辑的多方价值共创。主流媒体价值共创表现为四个层次:价值主张层面,精准匹配供需与智能推荐产品;价值创造层面,媒体、相关方与用户整合资源共同参与生产;价值传递层面,用户通过社交连接与互动交流实现价值共享;价值体验层面,满足用户的多元价值期待。主流媒体平台需要从主体层面、内容层面、分发层面与社交层面等构建价值共创机制,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8.
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成功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创新和基于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渠道创新,是一种破界的逻辑,而本文提出,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架构和文化倾向,围绕李子柒出海而形成的是一个更大范围的超文化回声室,是一种重新勘界的逻辑。在这个逻辑转换中,社交媒体平台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生产着特定的内容,包括文本和关系。因此,李子柒现象凸显了社交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的以下平台化特征:流量中心主义是经济基础;在此前提下,社交媒体平台致力于孵化更加去语境化和个体化的内容以及参与者的紧密互动,打造具有优质的观赏性、适度的时长,以及丰富的情感动员能力的产品。未来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超越工具主义思维,关注社交媒体平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生产性;需要超越单线进化论,思考从破除旧的文化界限到重建新的文化界限的辨证过程。  相似文献   

19.
面对网络传播“反连接”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现象的浮现,本文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考察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以及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使用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与自制社交媒体分享回避量表,对659份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正性评价恐惧与负性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分享回避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负性评价恐惧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的强弱关系对正性评价恐惧之于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相比弱关系社会网络而言,强关系社会网络中正性评价恐惧对分享回避的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