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冯玉雷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更远》以散点透视的叙述艺术创造了一种丰富的多元化的文本。作品通过叙述视点的不断转换,在叙述中营造出不同的叙述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把自己的目光和笔触伸进现实、历史、人性、爱情、艺术、宗教等不同的生存层面,在叙述中实现精神和思想不断的超越与回越,使文本处于多样化的差别与对立中,从而形成该作品独特的难以把握的具有多义化结构的诗意文本。因而,这部作品在文本创造中形成一种卓越而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2.
《第七天》是余华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本文从余华在文本中叙事的荒诞与现实特征入手,认为余华构筑了荒诞的情节和叙事线索,用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死无葬身之地"的底层生存现实,具有客观现实内核,发出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呼喊,是一部艺术思想比较出色的作品;但是,本文对现实内核及所涉题材亦进行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3.
范稳的作品《水乳大地》表现的是西藏与云南交界处澜沧江峡谷地区一百年来多种文化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本文从文本结构、艺术表现手法及整体风格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文本中体现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而说明作品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继承与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静静的大运河》文本意义的诗性表达主要借助叙事与叙事节奏的调节来实现的。作品有两套话语系统,一是现实的,一是魔幻的。此外,作品还有很大部分的民风民俗、自然景物描写,借此既丰富了小说的艺术世界,亦调节着小说的叙事节律,保证了作品思想意义的在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借物质文本所进行的深沉的道德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吕华 《文教资料》2011,(25):27-28
美国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黄墙纸》是一部体现第一代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是19世纪社会新秩序下文化发展的产物。作者在作品中间接表达出当时社会女性渴望独立并为之进行反抗与斗争的思想。本文意在通过对文本中虚构的女主人公"我"处于日益恶化的巅峰状态下的虚幻叙事的分析,特别是文本中一些核心意象的分析,构建当时整个社会女性所面临的真实现状,让现实在虚幻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6.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摞究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多种内容,是指由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特定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从不同的角度随着读者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相似文献   

7.
建筑和身体作为《冷漠的人》里的潜文本为作品的深层解读提供了契机,很大程度上刷新了哈代之前作品中初露端倪的建筑和身体叙事。基于观象学由外及内、表里如一的价值理念,建筑和身体生动而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社会文化属性及人物与历史、建筑与历史、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裂痕,曲折地传递出作品的伦理选择、价值信念、文化信息、美学旨趣等丰富的内涵。同时,建筑和身体作为潜文本也折射出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誊写时突显的流动性问题。由于反复誊写和流动性的增加,对表象的解读往往又对读者期待视域里的伦理选择和价值信念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8.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较早时期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以巧妙的叙事角度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虞姬形象,呈现出与历史叙事文本及男性作家笔下不同的女性内省意识。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试图揭示出张爱玲笔下虞姬形象所独具的性别身份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产生沟通与默契,使作品中的"原我"(作者之"我")和作品外的"自我"(读者之"我")之间构成一种情智共鸣,实现文本意义向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方面的积极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1.读背景,了解文本历史的文化现状要读懂文本意义,首先要把文本放在外部语境中去分析,看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风貌、人际关系等文化现状。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茅盾认为,作品首先要表现出"时代空气",包括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风尚与习惯等,它是时代性必不可少的组成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演进是建立在文化更迭的基础上的,中西方涉猎的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来的社会文化和相关的文学作品及欣赏心理就不同。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进步,高潮迭现。中西方文化为了更好地充实自身,不断地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本语,试图在他国的优秀文化中找到对本国文化历史有启发的部分。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时间和文本类型上的差异,本文针对中西翻译高潮文本类型的分析,对中西翻译高潮时期的不同文本类型进行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肉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围”。  相似文献   

12.
西藏文学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以其雪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语境中尤显夺目。以描写西藏的三位重要作家扎西达娃、阿来和马原的艺术追求、创作风格和作品文本为切入点,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西藏文学的文学形态,从文化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消费文化对其作品在生产、传播和读者接受等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以达到作品揭露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卡夫卡无论是人格还是文本,差异都是很大的:鲁迅是执著的、顽强的战士,卡夫卡是厌世的、懦弱的小职员;鲁迅的创作立足于现实,是对本民族生存现实、民族文化的揭露和批判,卡夫卡的作品则“表现孤独、恐惧和绝望等现代人的普遍生存状态”,以其荒诞不经对人类的困境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和追寻。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则是在文本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上,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对现代主义先驱的不同取向;对民族生存与个体存在的不同关注;对负罪感与原罪观的不同表现;对反抗与逃避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图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国".  相似文献   

16.
朱文颖在文本中试图展示给我们梦想与现实两个质地相异的空间.色彩纷呈而柔软的意象群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迷离恍惝的梦幻色彩,而缘自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层把握而产生的对于这两个世界的确定性的质疑,又使得小说在感伤的基调中显示出人性拷问的严肃性.通过对作者不同时期的多个文本中系列意象的展示与分析,可以了解朱文颖小说所展示的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独特意境和由这种意境所传达的关于人的境遇的深层思索.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作家的创作。在故乡齐鲁文化的影响下,莫言的作品显示出了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既有齐文化的自由浪漫,又有鲁文化的保守严肃。同时,齐鲁民间文化的现实载体——高密文化也为莫言的创作注入了活力。《蛙》作为莫言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中描写的风俗艺术、文化观念、各式人物形象都显示出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以及二者凝结成的高密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龙王公主》和《海的女儿》分别出自中国的陈玮君和丹麦的安徒生笔下,不同的文化圈造就了作家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心理,进而或隐或显的影响到其创作的风貌。从这一意义上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都是自身文化的反映。文章致力挖掘这两篇题材相似的文学作品因作家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增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通过文本细读对两篇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西方在长辈与晚辈关系、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态度、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因其作品“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和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出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透析大江文学独具魅力的诗化文本语言,解构贯穿其文本语言符号系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纵、横轴,以引发本国读者及相关研究者对外国文学创作文本及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博尔赫斯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中国的作家们,催生了先锋派小说,选择格非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发现他在接受博尔赫斯影响下,又结合本土文化的创作事实,使作品偏向现实,倚重传统,旨在呼吁装帧重于内容的书籍市场对文本本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