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教文汇》2012,(17):F0004-F0004
阿道夫·冯·拜耳(德国,1835-1917年),因在靛蓝、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拜耳1835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先后在柏林大学、波恩大学、海德堡大学学习,曾师从于R.W.本生和凯库勒。1858年,拜耳获柏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872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875年去慕尼黑继李比希的任职,直到1915年退休。1886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8月20日去世。  相似文献   

2.
《科教文汇》2014,(3):F0004-F0004
正赫瑞奇·奥托·维兰德(1877~1957),德国有机化学家,因发现胆汁酸及其化学结构,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维兰德1877年6月4日出生于德国普福尔茨海姆,从小聪明好学,对数理化等学科尤感兴趣。1895年,维兰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柏林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到斯图加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深造,1901年获慕尼黑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01年至1950年,维兰德先后任职于慕尼黑大学、慕  相似文献   

3.
<正>库特·阿尔德(德国,1902—1958年),有机化学家,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尔德,1902年生于肯尼斯舒特,先后在柏林大学、基尔大学攻读化学,192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40年任职于基尔大学,1940年后任科隆大学化学教授。  相似文献   

4.
《科教文汇》2014,(8):F0004-F0004
正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1883-1970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瓦尔堡生于德国弗莱堡,父亲是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13岁那年,由于父亲被柏林大学聘为物理学教授,瓦尔堡一家迁往柏林,他也随之进人柏林大学,师从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第四届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国际论坛暨国际科学合作研究COLLNET第九届会议于2008年7月28日至8月1日在德国首都柏林的洪堡大学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举行.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是柏林大学,二战结束后改名为洪堡大学.洪堡大学是德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810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科教文汇》2014,(5):F0004-F0004
正阿瑟·哈登(英国,1865-1940年),因在糖类发酵及发酵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登,1865年10月12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882年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885年毕业后赴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深造,后返回曼彻斯特大学任教。1897年任职于英国化学家预防医学研究所,1912年后,任职于伦敦大学直至1930年退休。大学毕业后,哈登被保荐到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深造。德国当时在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大学都声名远播。导师看他太年轻,将他分派到初级研究班,研究糖  相似文献   

7.
《科教文汇》2012,(35):F0004-F0004
奥托·瓦拉赫(德国,1847—1931年),因研究脂环族化合物的杰出成就,获得了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瓦拉赫l847年3月27日出生于德国格廷根一户农民家庭。农家的艰辛生活造就了他刻苦耐劳的性格。瓦拉赫从小受到了父母的严格管教。父母最初为他铺设的成功之道却难以实现,因为他的兴趣并不是在父母所希望的文学和艺术上。当他重新选择自然科学为终生事业时,他的潜力立即被激发出来。1865年,瓦拉赫进入格廷根大学学习化学,从师于德里希·维勒,  相似文献   

8.
《科教文汇》2014,(6):F0004-F0004
约翰尼斯·安德鲁·C·菲比格(丹麦,1867~1926年),因发现线虫癌,于l92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菲比格,l867年4月23日出生于丹麦西尔克堡。他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在科赫和贝林指导下学习细菌学;后转入哥本哈根大学,于1890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8-119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rtz,Heinrich Rudolf,1857—1894)(邮票H18a和邮票H18b),他的父亲是一个犹太律师,后任参议员,家庭富有。赫兹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12岁时便有了木工工具和工作台,以后又有了车床,常常用以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1876年人德国累斯顿工学院学习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转人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第二年又转入柏林大学,在赫姆霍兹^H10和基尔霍夫^K11指导下学习并进行研究工作。1880年他以纯理论性工作的《旋转导体电磁感应》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又留在该校两年,成为赫姆霍兹^H10的助手。他终生和赫姆霍兹^H10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可惜赫兹寿命不长,由于慢性血中毒,在久病之后不满37岁便去世了。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 ,德国由科学落后国发展成世界科学中心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职能 ,吉森以及其他大学又将这一职能给予强化和拓展 ,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 ,最终把德国科学推向了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11.
M.G.迈尔(Maria Goeppert-Mayer)是继居里夫人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殊荣的女学者。她(下文简称玛丽亚或玛)1906年生于德国上西里西亚,4岁时全家迁到著名的大学城——格廷根。父亲F·戈佩特是格廷根大学的儿科学教授。玛丽亚是独生女,父亲从小要她学科学,不要她当医生,因为他常因病儿不治而深感痛苦。1921年,玛进入女  相似文献   

12.
<正>亚瑟·科恩伯格(美国,1918-2007),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恩伯格,191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鲁克林。1937年,获纽约城市学院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罗彻斯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至1942年,任职于罗彻斯特医院。1942年,被任命为美国公共卫生组织官员,并被派往马里兰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1947年,他组建了该院酶和代谢研究部,并任主任。1951年,被提升为美国公共卫生组织医学顾问。1953年至  相似文献   

13.
《科教文汇》2012,(16):F0004-F0004
菲利普·E·A·勒纳德(德国,1862—1947年),因关于阴极射线的深入研究,于1905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勒纳德1862年6月7日生于匈牙利的普雷斯堡。先后在布达佩斯大学、维也纳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得到本生、亥姆霍兹和昆开的指导,1886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892年起勒纳德在波恩大学任讲师,并担任H.赫兹的助手,1894年担任布雷斯劳大学的特聘教授;1896至1898年和1907至1930年间,任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和基尔大学常任教授。  相似文献   

14.
美国芝加哥大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的领航者现代研究型大学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在此之前,大学是储存和传播既有知识的场所,而不是创造新知识的基地。大约一个世纪之后,随着大批留学德国的美国学生回到国内,德国的大学模式开始为美国所接受。1876年建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1891年建立的芝加哥大学,标志着美国大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引领着像哈  相似文献   

15.
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并不平坦,在此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不间断的体制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科学从创立之初,一直受惠于体制创新。差不多每隔百年,德国的科研体制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间,1810年柏林大学的建立,1887年帝国物理技术研究所的成立,1911年威廉皇帝学会的建立以及二战后作为威廉皇帝学会后继者的马普学会的扩张,其他三大"大学之外的研究机构"(弗劳思霍夫学会、亥姆霍兹学会和莱布尼兹学会)各司其职,以及20世纪末以来开展的"卓越战略",都是标志性的事件。除天时地利外,德国科学家和科学政策制定者的忧患意识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处于落后地位时,虚心向比自己发达的国家学习;而当处于领先地位时,又未雨绸缪,克服内外压力,精益求精从不满足,这才使得德国的科研体制永葆活力,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31日在慕尼黑召开的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年会上产生了新一届DFG主席,他是多特蒙德大学的马蒂亚斯·克莱讷尔教授。这位51岁的工程科学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接替已连任9年主席的温纳克教授的职位,任期3年,任职期限为2007年初至2009年底。  相似文献   

17.
《科教文汇》2013,(10):F0004-F0004
查尔斯·罗伯特·里歇(法国,1850—1935年),因为发现和研究过敏反应,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里歇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外科医生、巴黎大学外科学教授。17岁时,里歇已经成为父亲的助手,学习到不少的医学知识。随后他进入巴黎大学插班就读,于187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里歇留在巴黎大学医学院任教。1887年任生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18.
<正>海尔曼·施陶丁格尔(德国,1881-1965年),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施陶丁格尔,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沃尔姆斯,1903年毕业于哈勒大学,获生物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赴施特拉斯堡继续深造。1907年,他以"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五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在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执教的14年间,他研究了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19.
<正>马克思·玻恩(德国,1882-1970年),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1882年12月11日出生于普鲁士的布雷斯劳。18岁时进入布雷斯劳大学学习,1905年前后到哥廷根大学听希耳伯特、闵可夫斯基等数学、物理学大师讲学,于1907年通过博士考试。1912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空间点阵的振动》,从而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创立点阵理论的事业。1914-1919年间,玻恩在柏林经常与爱因斯坦往来,并建立了终生的友谊。玻恩先后任柏林大学教授和法兰克福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并于1921年接替德拜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基金》1987,1(1):9-10
唐敖庆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15年出生,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名誉校长。专业:量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