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城乡人才差别显著,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渴求形成鲜明对比。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毕业生向农村流动,这一方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实现毕业生向基层单位流动的三个主要渠道是自主创业、政府和准政府岗位、市场化岗位。  相似文献   

2.
《华夏星火》2008,(6):75-76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北京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京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简称大学生"村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大高校增加招生人数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开始大量流入人才市场,而就业困境则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更加重视的问题。纵观人才市场与年度就业数据不难发现,部分高校学生在进行就业岗位的选择时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这与毕业生个人素质及就业期望、招聘岗位对人才的个性化要求等现状息息相关。本文针对高校困难毕业生展开,探究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俊民  余良川  霍海伟 《科技风》2014,(18):209-209
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从国家到地方通过多种手短和途径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缓解大学生就业无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大学生村官项目,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为当地农业、经济、卫生、教育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虽然河北省大学生毕业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与广袤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的比例相去甚远。本文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结合省情实际,就大学生村官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农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农林院校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更是时代赋予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历史使命。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制约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重点提出了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改进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在这一改革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运而生。近几年,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人才交流招聘会纷至沓来。大学毕业生走进会场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签定协议,通过竞争,自主择业,毕业生们初步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应以高校举办为主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是人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与一般的人才市场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显著特点: 群体性 一般人才市场的特点是其个体性,要求流动的人才通常是以个人进入市场,各种人才以随机分散的形式通过人才市场流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则是群体性。一所高校每年的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差,与用人单位门槛不合理,高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及高职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引导企业依据岗位与人才相匹配的原则进行招聘;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转变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念等措施来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毕业生就业已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过渡到了政府促进,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运行模式。加之受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用人单位可提供的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而新增的劳动岗位非常有限。使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9.
游涛 《知识窗》2010,(6X):4-5
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高职高专教育需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教育观念,瞄准市场、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其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就业岗位稀少,远远低于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另一方面:企业需求的一些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而求职者因缺乏技能不能上岗或有些岗位没有人愿意干。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以减轻就业压力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跟踪服务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不良就业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想方设法寻求去解决,才是工作的真正出发点。为此,需要从政府投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人才分类培养、社会创业环境和毕业生能力五个方面,重构当下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出现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从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个层面提出做好该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措施。政府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享受补贴;各级人才服务中心提供针对性服务。高校要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前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档案;利用新媒介跟踪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给予学生实习机会。共同解决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衡,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文中首先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而从政府,学校,学生,自主创业等几个角度阐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21)
目前高职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已经连续几年创新高,而大中城市,尤其北上广等地,几乎就业岗位都近饱和,另外城乡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难,尤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已然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点;所以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开拓基层这条就业路,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并分析了基层单位岗位需求和现状后,解读了相关政策,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改变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有参考。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力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要求应聘者能"一人多岗、一岗多能"。本文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探讨职业岗位迁移在高职教学中推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毕业生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近10年来农林类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与之对应的是我国基层岗位急需大量专业的农林类技术人才。导致这一人才供求悖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也有学生的个体主观因素。需要学校加强学生的就业价值理念教育,培养学生扎根基层的能力,从调整高校培养目标、提高农林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扭转当前农林类大学生不愿下基层的现状,提高农林专业"95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并逐步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加大我国的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成为了必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作为这一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从90年代初,部分国家重点院校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法以来,全国近90%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都陆续走向市场,自主择业。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一方面,我国正在进一步进行现代化建设,正是在用人之际,急需各类…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现阶段数控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造业的变化与教学脱节、教与学的观念问题。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对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专技人才,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工荒的问题,同时使毕业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就业岗位,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形成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创业资讯     
《科技创业月刊》2014,(3):14-15
郑州市政府近日出台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自主创业。该市规定,对参加服务基层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在参加市、县、区属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对其笔试成绩加分,或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对其招聘;对初始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市政府将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对到社区服务的毕业生,期满后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按照就业岗位比照相同条件人员确定工资待遇,服务期计算为工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金融危机背景下,用人单位急剧缩减招聘岗位,国内高校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认为就业难与高校职业教育、毕业生职业选择和市场供给的岗位等因素有关,并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可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先就业、再择业",以及自主创业等方式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