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创新教育的核心 :自主创新性学习1.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中 ,知识的学习不是终极目标 ,而是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质疑、释疑 ,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吸收前人已有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 ,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2 .人的发展与创新教育创…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我国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决定)的有关精神,谈谈在职业学校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一、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  相似文献   

3.
黄丽萍 《学周刊C版》2010,(12):159-159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政治教师责无旁贷,必须率先改变多年来固有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4.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共同生活,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坚实的支柱。   一、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是素质教育的第一支柱,其支撑点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和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意识。“学会求知”就是使学生获取理解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纯粹系统的知识,开发学生发展性学力则是学会求知的重要条件。学会求知包括学会了解知识,学会理解、掌握知识,以及学会运用知识。   以“已知”探求“未知”是学会求知的基本思想方法,让…  相似文献   

5.
王二伟 《考试周刊》2011,(75):168-168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地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在积累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观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培养与发展。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呢?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充满挑战和竞争,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是素质教育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将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潘跃 《科学教育》2007,13(4):54-55
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正在推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教育。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成都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素质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着重对素质教育“三结合”理论模式构建及“三结合”理论模式指导下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阐述,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及知识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做一个品格高尚和身心健康、具有鲜明个性且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最终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创新理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哲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学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哲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培养创新素质深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过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教育,其主旨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实践中应着力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记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创造,从而形成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求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倍受人们关注,处于教育的重要位置.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做到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提倡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政治课教学中对技校生进行素质教育,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政治课教学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陈亚夫 《文教资料》2010,(12):124-126
面对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教育急需培养能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转化为知识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候,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而是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劳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及学会如何生存。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的教育问题报告《学会生存》中 ,把培养创造性作为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智育工作要转变观念 ,改革人材培养的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可见师范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教育意识的形成或推广 ,都是由教师开始。自 2 0 0 0年 3月参加我院“创新”研究课题组以来 ,经过学习和调查 ,…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用“创新”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智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变化,课堂教学所担负的主要职责也从传承知识、发展智力变革为培养学生价值与态度、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纵观课堂教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朝流,教学方法应不仅仅满足于激发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还应让学生学会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信息社会到来之际所实施的以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教学举措。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钻研教材,营造创新情境。  课堂教学前,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以吃透其精神。老…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孙洪雷 《教师》2012,(10):36-36
在日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把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克服依赖思想,真正落实"三变五让",  相似文献   

20.
陈莉 《华章》2007,(1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