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中定位其基本特征为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笔者根据课堂教学前期、过程中及后期三个阶段,探讨总结了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净化心灵,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和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课堂真实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品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均来源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在内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这说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而应该扩大到自然和社区。但是教学中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  相似文献   

6.
面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品德课程与教学改革所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与这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要求,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悟道德;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要在生活化的合作与探究中,让学生理解道德。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活动形式,以达到教学目标?这里,本人将介绍教学时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1.
吕宏迁 《甘肃教育》2014,(16):71-71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载体,德育教育为先导,道德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一门社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重现学生生活,通过多形式的体验、探究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本质及内容,才是实施好这门课程教学、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坚持生活为本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但是综观近年来多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就能发现,多数教师把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视为外部行为的内化过程。在教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顾学生心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赖春霞 《广西教育》2013,(29):41-42
2010年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入了有效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和问答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开放了课堂,把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互动性、主动性、能动性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现笔者谈淡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效教学模式的应用。一、有效教育与教学设计的有效整合要素组合有效教学方式是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进行组合、让学生互动的一个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设定哪个内容重在听,哪个节点重在想,哪个步骤重在做,并通过动静转换和学生互动不断强化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防止教师空讲、学生空学或被动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师阳 《教师》2008,(11):6-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均来源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在内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这说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而应该扩大到自然和社区。但是教学中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如,将学生带到校外,光凭一个老师如何组织得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如何保障?况且,我国的班额普遍较大,如我班刚入学时就有49人,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近年来,人们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体现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注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  相似文献   

15.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16.
殷玉洁 《考试周刊》2013,(98):134-13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环境与条件,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回归生活,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欲望,促使其身心健康地  相似文献   

17.
丁作美 《成才之路》2011,(27):93-I002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将德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其宗旨在于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有用人才。为此,上好品德课是每个任课教师应尽的义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学好品生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活动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20.
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满足学生认知生活、认知社会的需要。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教师在其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榜样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寓教于乐,思行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