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我们提出的“X 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4.
与“为动用法”相关的名目有“两多说”(多动、多宾)、“介动用法”说和取消说。“两多说”的致命弱点在于只满足于归纳繁多的名目,违背了语法学的概括性原则,受到“介动用法”说和取消说的共同批评。而“介动用法”说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很难构成“鼎足三分”关系,且其语例中阑入了其他语言现象。在适当的范围里,“介动用法”中的介词,可以集中到一个介词“为”上。“为动用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它将成为经过人们的一番探索、对相关语言现象的认识得以深化之后新的落脚点,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为动用法”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也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然而由于它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多,所以,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到这个问题时,讲得也比较简略。这给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准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想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为动用法”的有关问题作—探讨,以利于中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7.
讲授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汉语常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以今导古”的方法,即由分析某些保留了古代汉语特点的现代词语入手,渐次讲述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内涵及其翻译格式,将有助于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先谈使动用法的教学。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战胜”与“战败”,本是一对反义词,可是当它们分别充当“我们战胜敌人”和“我们战败敌人”两个句子的谓语时,所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怎么解释这一奇特的语言现象呢?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在使动句中,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宾语才是动作的施行者。使动用法的句子在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判断使动用法时应注意使动用法与一般动词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使动、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使动用法指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之”谓“使之活”;“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介动用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目前语言学界关于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古汉语实际出发,对各家说法进行分析比较,同意建立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平行的“介动用法”,尤其强调介动用法中的语意介词必须是古汉语所特有的介词,以克服介动用法内部分类中的类别过多和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位移动词“来”的代动用法进行了考察。文章在指出“来”的代动现象及其判别标准的基础上,对“来”代动用法的成因、“来”作为代动词用法的替代条件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动词“来”的语义泛化和动词“来”的强位移性特征是“来”出现代动用法的主要原因,而“来”后自身宾语成分的变化则促成了其代动用法的发展;“来”的代动用法受到了句法、语义和语用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用法又偏于灵活,不好把握,所以最好采用深入浅出、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选定切入点,并结合常规中的典型用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13.
一1922年,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不过他当时称之为“致动用”、“意动用”:他动字以外之字,变为他动,而特含有“致然”或“以为然”之意者,含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里,动词作谓语时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做“使动用法”。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意思是“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却”本来不是及物动词,而在这个句子中却带上了宾语“匈奴”,具有了使令意义,这种表达使令内容的特殊的动宾句式就是“使动用法”的基本形式。古汉语里的使动用法大致有三类,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5.
使动用法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点之一,难主要难在不易辨别上。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对有的使动用法作了注解,而有的又未作注解,这就使得使动用法增加了扑朔迷离之感,到底根据什么来辨别呢?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词性活用”现象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大量存在,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归”;有名词、形容词、方位词用如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游黄山记》)中的“级”;“忿(?)尉”(《陈  相似文献   

16.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17.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的结果,它们在没有使动词“使”、“令”等和意动词“以为”、“以…为…”等的情况下,两者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尤其是用作使动或意动的是名词和形容词。因此,要区别其用法,必须对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在上下文中所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动用法”,讲得较多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本文拟介绍另外两种特殊的用法:为(wèi)动用法和为(wéi)动用法。为(wèi)动用法动词所带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广义)、目的(目标)。如: ①父曰:“履我!”(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9.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论述了古今汉语的因动用法.所谓因动用法是指有些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带宾语时.含有“因宾”而动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