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的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此相适应,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作出了重大调整,具有统整化、本土化、多元化、人本化、弹性化的特色,这对深化德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道德教育呈现弱化的趋势,人格典范的缺乏,德育课程缺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课程目标趋向价值中立。  相似文献   

2.
当前德育方法层出不穷,但德育实效低下,问题的关健是无法让受教育者的内心所转化。要改变现状就需从制度德育的实践角度去理解,从儒家道德教育中寻找其制度德育的特质,进一步提出制度德育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德育实践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台湾道德教育的改革走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伴随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方面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在学科、目标、价值、内容、模式五个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指出改革后的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在回归生活、注重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和建立健全人格的道德教育框架等方面,对祖国大陆的道德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国道德教育的目标主要存在着“高、同、空”现象。“高”就是指道德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超越现实,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和中小学生道德实际;“同”就是指共同化,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严重地脱离了中小学生的年龄实际;“空”就是指德育目标一般化,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目标的“高、同、空”势必带来道德教育内容的空洞。  相似文献   

6.
审美与育德     
美善相通互融,审美内含道德教化功能。实施审美育德,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化美育入德育之内,实现德育过程审美化。构建新时期德育审美化的理论框架和审美育德机制。以美德育,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参与并接受道德教育,在提升精神境界中升华道德境界。这对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合道德的现象,都可以也应该进行相应的道德评价.实现“道德的学校德育”是对学校德育进行道德性审视的一个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加入WTO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深入研究WTO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加强道德教育,推进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倡导世俗道德教育的代表作之一,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认识论维度、实验伦理学和功能主义心理学维度阐明杜威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结合文本研究,阐释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直面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并从实现学校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衔接,完善教师指导与学生多主体参与的关系以及协调校园文化“人化”与“化人”功能这三方面分析杜威道德思想在高校运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2.
关于21世纪德育的前瞻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兰刚 《江苏高教》1999,(1):65-67
在整个20世纪,道德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与改革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在这一问题上已经作出过不少研究与改革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的看来,重大的理论难题仍未获解决,实践改革仍缺乏深层次的整体性突破①。面对未来的世界潮流,也面对当前的德育实际...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社会和个人健康发展的保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从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出发,探讨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必要性、把德育带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在英语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德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性因素.要明确德育本应为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中德育课程的转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九年一贯课程”的统整化、一贯化、弹性化,台湾地区国民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编制发生重大转变,突出表现在道德教育扩展到价值教育,道德课程为社会学习领域所涵盖,课程指导思想由道德教学观向道德学习观、课程实施与评价由权威模式向校本模式等的转变。这些变化对超越德育课程的传统模式、深化德育改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中国德育的危机在于:仅仅着眼于日常生活规范的建立,德育目标已节节后退到了它的最低极限;人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而在德育内容上又往往回避这一领域;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必然导致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信仰对道德有论证、聚合、圣化作用,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亦有内在和外在的补遗作用。克服目前德育危机的出路在于确认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新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价值观念多元化.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成为当今我国道德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的改进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理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二在目标指向、理论依据、运行机制、工作方式诸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若将心理教育放大至道德教育或以心理教育取替道德教育,定然遭致德育含义的扩展、外延的膨胀与泛化等结局,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不独如此,这种观念与做法还极易使人错解心理教育的原旨,委弃其要旨,从而带来不必要的理论视差。将心理教育混同于道德教育,从深层追究,其实是混淆了非道德范畴与道德范畴的界限,潜存着德育泛化的危险,势必给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同时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需要关注人的生活,脱离于人生活的道德教育无法把握道德教育的真正内涵.在这样一个物欲生活极大丰盈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在理解德育与生活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德育目的与生活目的的内在理论逻辑和外在关联,努力找出德育目的存在的时代症结,将幸福生活作为德育目的的价值根基,并借助新加坡生活化德育的具体实操性域外经验,管窥其对...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