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出现并取得卓越成就且为世人公认的,除了茅盾之外很难找出第二个人。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对茅盾的文学评论进行探讨,他们的工作开拓了茅盾研究的新领域,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对于茅盾作为批评家所写的关于他自已作品的评论、谈话、回忆录,却尚未引起重视,更谈不上研究了。究其原因,可能是一些研究者认为作家对自已的评论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不足为信;也可能是材料较散乱且不易整理;或者是以为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不大。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不成其为理由的,  相似文献   

2.
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核心是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认为明再造是进行社会改革的根本途径。因此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阐发带有明显的再造明的意识。茅盾认为在明再造过程中以性爱为中心的道德改革与政治制度的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在《蚀》中分析其原因,认为是这两的脱节。  相似文献   

3.
《从牯岭到东京》与《读〈倪焕之〉》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标志性文章,其中的申辩与诤言既表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与革命文学阵营信念相同观点却不尽一致的基本立场。这种独立姿态使他陷入了不被阵营所认可的尴尬境地,他努力求取理解却换来了更加无情的推拒。茅盾的这种姿态与境遇堪可看作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知道茅盾是浙江桐乡县乌镇人,也知道他家的祖居位于青镇观前街上.因此一般人都认为他诞生在观前街的祖居里.例如在一篇论述茅盾家庭及其童年生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1896年(光绪22年)7月4日,即农历丙申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茅盾在浙江省桐乡县青镇观前街的一幢四开间坐北朝南的楼房里诞生了.”临街楼上的第二间(从东至西),是茅盾父母的房间,茅盾诞生在这间房里似乎是无疑的了.然而事实却往往有例外.  相似文献   

5.
朱利安·班达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中对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实践的“现实主义激情”进行了分析,茅盾短篇小说《创造》以文学视角对同一问题作了详尽的心理描绘,细细品读可发现,《创造》并非如茅盾所言,表现了其对革命重拾信心,而是隐含了茅盾对于政治实践的隐忧。同时,《创造》以其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典型性,在茅盾小说中具有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正>茹志鹃自述《百合花》曾因“感情阴郁”几经退稿,一番曲折后才在当时较为边缘的杂志《延河》1958年第三期发表。出乎意料的是,发表之后时任文化部长茅盾称赞这篇文章“清新俊逸”“富于抒情诗风味”[1],认为茹志鹃用另类的笔调表现了军民关系的庄严主题。这使得《百合花》得到了文坛的极大关注,却也在政治意识形态框架下过早地将它定性为表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内蕴。茅盾的阐释,历史背景是五十年代末反右派斗争的高潮,许多知识分子和作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相似文献   

7.
“公社能不能领导学校教育?”在我校也有一些教师怀疑过和争论过。有的人认为,政治上可以领导,业务上不能领导,其理由是:公社干部出身于工农的多,不懂教学业务,抓不住知识分子的特点,要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才能领导。另一种人口头上承认公社对政治业务都能领导,但一旦接触到实际问题时,却表现了这个“承认”是口服心不服。这些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佛学造诣不输玄奘,大字不识却写了一部佛经中国古代,自汉末至满清,董事层(皇室)和员工层(老百姓)一般都是笃信佛教的。而在管理层(即儒生,官僚阶层),却只对儒家的四书五经感兴趣,因为考试只考这个呀。不过,唐朝的慧能和尚,却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去关注佛法,研讨佛学。有意思的是,这个成功引起了古代知识分子注意的大和尚,却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呢。  相似文献   

9.
自近代基督教第四次入华以来,基督教以及基督教文学的在华发展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和非难。然而,社会现实需要及知识分子主体意志又使得基督教文学在华的发展几经沉浮。如何缝合西方文化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裂痕,使前者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环境并推动中国文学发展,一直是民国知识分子思考的问题,茅盾即为此项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郭沫 《下一代》2010,(7):20-20
我妈妈是北京大学教授,虽然她自认为学问做得不够好,但那是她的谦虚,不管怎么说,她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了。一般人都会觉得,知识分子往往自视清高,看不起人,不易与人相处。但我从妈妈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现实题材作品来考察茅盾文学奖的生产机制.论文提出:茅盾苘文学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判断关系.一方面受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中的位置的制约,现实题材的作品必然会在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在文学场逻辑的作用下,这种比例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和大小必然又受到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中的位置以及与此位置相匹配的配置的规范和框架.  相似文献   

12.
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生产关系,而是受到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位置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场域之间张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变化,这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场自主性在增强、读者对文学场有效介入,以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域中位置的不断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冲刷,茅盾及其文本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而沉入历史,然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只要我们去挖掘,40卷本的《茅盾全集》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精神和思想,即便是在当今的时代风尚和审美选择下,茅盾的从创作到理论的某些方面仍有当代意义。仅从以往较少注意的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引申和生发开去,描述茅盾的主张并阐释其在当代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可以发现茅盾的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具有意义。特别是联系当代乃至当下的小说创作如何对待人物、如何描写人物以及在此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温茅盾的观点,更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理性地看待文学评奖,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茅盾文学奖评奖的合理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以文学场中的“他者”为参照。如何将某种具有限定性的文学评价标准普遍化是进一步完善茅盾文学奖评奖的合理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浙江省的茅盾研究从创作研究、文艺思想与批评研究、传记和史料研究、专题研究、论茅盾研究等方面对茅盾作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茅盾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对弱小民族文学大力译介和宣传,并试图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合法化或圣化。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茅盾的文学习性、所处场域关系和采用的圣化方式进行考察,阐释茅盾为何在译介方面如此专注于弱小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8.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过程较往届作了很大的改变,它通过制订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帮助一些作品浮出了水面,也削弱了一些作品的竞争能力。最后公布的获奖作品名单,说明茅盾文学奖作为代表国家文学形象、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奖项,已经逐渐卸下政治包袱,但在今后仍要面对如何更加开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