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切入 ,结合中外大众传媒的实际 ,对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大众”、“受众”、“公众”之关系 ,以及“公立身份”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辨析。  相似文献   

2.
孟泽光 《今传媒》2013,(11):97-99
台湾因种种历史因素导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多重身份混淆的状态。王童作为台湾新电影时期成长起来的导演,他的电影映射出台湾居民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作为台湾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一份子,在繁杂混沌的历史漩涡中,王童有逻辑地表达出个人在历史向度中对台湾身份由认同到认同崩塌之后的反思直至最终得以重建的历程。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理论角度出发对王童的电影进行研究,展示“身份认同”问题在其诸多作品中的显现,探求造成其身份认同困惑的历史、社会和心理原因,以期寻找一个能够使台湾人正视自己、消除身份困惑的出口。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华语电视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消解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认同,两种张力共同形成了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将它置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经济中心的上海时代背景之中,分析其对女性形象建构下的身份认同。《良友》画报广告对女性在建构符号下的身份认同表现为作为审美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作为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的角色身份认同以及作为时尚的阶层身份认同。传统与新型交织并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男权话语依附下一定程度上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5.
编辑职业从编辑活动出现伊始便进入社会视野,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介竞争与产业发展环境的多重裹挟下,编辑主体身份认同成为新的话题。编辑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结合,是编辑主体在自我判断、他人评价与群体协同中对职业身份的意义建构与社会确认。其既包括编辑主体对职业身份的理解与审视,也涵盖社会大众在制度、规范、环境下对编辑角色形成的期待;既是个体的职业自觉,也是群体的价值同构,更是社会化的精神表征。职业自我、本体安全、基本信任、认同主体是编辑身份认同得以生发的必要条件;内外制度规训、自我叙事与反思、“重要他人”的认知与评价成为编辑建构身份、获得认同感的主要影响因子。编辑主体正是在身份认同中不断找寻编辑活动的意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自我超越中实现职业提升。  相似文献   

6.
博客与网络身份建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对歪酷博客作者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博客和网络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用户通过使用博客能够比使用BBS和个人主页更好地建构起网络身份,倾向发表评论的博客用户体现出了意见领袖特点。  相似文献   

7.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一改传统主旋律影视剧“身居庙堂”的刻板印象,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年龄世代、兴趣圈层的传播桎梏,获得了受众青睐。本文从观剧评论入手,结合影视内容,采取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软件探寻其在观影过程中形塑的多元身份类型。通过梳理观众的自我身份,阐释了《觉醒年代》如何借助影视文本再现集体记忆,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完成观众的自我身份建构,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外,对其热播“出圈”经验的分析,也为今后同类题材作品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学术身份的建构关涉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认知和行为方式,是编辑开展学术交往和学术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体育学科的舶来属性和边缘地位,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身份建构相较其他学术期刊编辑面临更多困境。文章基于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个体发展三个层面探讨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术身份建构的价值内涵,并从体育学科危机、学术话语权争议和个体成长迷思三个方面分析其学术身份迷失。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应加强体育学科认同,培养服务学科建设的主体意识和学术自觉;参与学术话语共建,拓展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深入个人职业生活,探索独特的学术身份叙事。  相似文献   

9.
身份认同是认知和定义阅读推广人的基本依据。文章在梳理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阅读推广人身份认同的内涵、特点以及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并从自我整合、阅读者客体认同和社会架构支持三个维度,提出了阅读推广人身份认同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身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一个广泛而宏观的概念,具有先在性、客观性和个体性,是影响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身份传播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传播主体接收、处理、传播信息并将其身份与信息的结合作用于传播各环节的信息活动.身份即传播,人类活动中任何信息的传递必然包括传播主体身份属性的传递.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身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身份地...  相似文献   

11.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由于受到社会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的制约,呈现出独特的传播结构和内在的运行规律.传媒、政府、公众三方构成的传播结构及其在社会中的运行,深刻影响着传媒及其从业者的身份认同的建构,新闻专业主义也由此被建构并因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旨在厘清社会结构中的传媒、政府、公众之间的复杂关系,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助益于正在进一步改革的中国传媒.  相似文献   

13.
谭文若 《新闻界》2013,(23):8-10
数量庞大、处境尴尬的"蚁族"群体已然成为不得不引起关注的新弱势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无所适从。网络媒体是"蚁族"群体身份认同的主要场域之一,在媒介的使用中,他们主要通过自我范畴化划定群体边界,在与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的社会比较中使群体边界更为稳固,并通过内群之间的互动与依存形成更强的群体凝聚力,构建起"蚁族"的社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中,阅读方式的变革深刻形塑着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区别于传统纸质阅读,数字阅读依托其符号的立体化、渠道的多元化及圈群的互动性重塑着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亦强化着他们对所属社群的认同。然而数字阅读在发挥积极效应的同时,因信息的爆炸式涌现、网络小说的强大吸引力和信息茧房的束缚等致使青少年陷入身份焦虑、自我概念模糊化、社群认同极端化等危机。为有效纾解青少年数字阅读带来的身份认同困境,可深挖经典著作的文化价值、发挥VR等智能交互技术的科技价值以及挖掘图书馆的场域价值,多面向地强化青少年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影像的建构与传播是宣传和延承沧州文脉的重要途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政府部门主导下的整体规划与实施,为打造上乘的影像作品和良好的传播效果提供可靠保障;其次是影像构建要以“内容为王”,充分体现沧州地域文化特质和沧州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再次是影像作品的多样化呈现与多渠道有序传播,发挥传统媒体协调联动的作用,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和赛事,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做到以上这些才能更好地发挥影像的力量,也更有利于树立沧州城市文化形象,实现沧州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谭文若 《新闻界》2012,(17):39-42
网络群体已成为现代人媒介生存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网络受众在媒介使用中不断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结果。以迷群为例,迷成员在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理想自我和群体肯定的统一、通过情感的投射和共鸣、通过区别性和差异化的表达主动寻求着自我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5):30-33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公民,都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危机问题,而与此同时,对文化公民身份的重新建构也是当前公民身份建构的核心拟题之一。文化公民身份建构的途径有很多,影响因子也很多,广告传播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与文化公民身份全球化的进程,公民文化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状况,公民民主和自由的实现程度,公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及公民身份的文化认同等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当前有效建构文化公民身份绝对不能忽视广告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杰  林仲轩  罗炜 《新闻大学》2022,(9):73-88+119-120
从被视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打工仔”到流行语中人人争做的“打工人”,话语表征着打工主体,也建构着打工主体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打工人”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研究发现: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使青年群体呈现出矛盾且摇摆的“打工人”心态;成员身份标准的分歧,使认同话语的群体建构极为脆弱,全民“打工人”只是非体力劳动者群体建构的单向度共同体想象;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一方面遮蔽了传统劳资关系的对立,另一方面彰显了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身份联结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23)
数量庞大、处境尴尬的"蚁族"群体已然成为不得不引起关注的新弱势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无所适从。网络媒体是"蚁族"群体身份认同的主要场域之一,在媒介的使用中,他们主要通过自我范畴化划定群体边界,在与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的社会比较中使群体边界更为稳固,并通过内群之间的互动与依存形成更强的群体凝聚力,构建起"蚁族"的社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语言是媒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媒介与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以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这一微观层面为出发点,从网络语言符号的使用者和受众出发描述了网络语言符号使用的现状,从网络语言符号被创造、使用和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其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使用者之间与受众之间的身份认同性建构,阐明了网络语言符号的社会区隔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