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拈连”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甲乙两类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趁势巧妙地“拈”来,连用于乙事物,借以开拓新的意境,这样的修辞格就叫“拈连”。在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经常见到,如:①这场雨流进了大田,流进了果园,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雨水能流进田里果园里,怎么会流进心窝里呢?这里巧妙地把  相似文献   

2.
九、拈连、移就、比拟怎样区别? 答:拈连、移就和比拟都有将本来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的现象,但移用的方式和作用不同。请看例句: ①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②营房里燃起欢乐的篝火。 ③把黑龙潭的水牵过来。 例①是三个有关联的分句组成的复句。其中,第二和第三个分句,分别把第一分句中“酿蜜”的“酿”字移  相似文献   

3.
雷长风 《学习之友》2008,(11):40-41
电影《泰坦尼克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英国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从英格兰的南安普敦起航驶往美国纽约,这艘“连上帝也难叫它沉没”的“梦幻之船”,四天后在加拿大纽芬兰海域沉没到北大西洋海底,一千五百多名乘客和船员葬身大海。不沉之舟的毁灭,人们通常只知道它与冰山相撞,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它撞上冰山,  相似文献   

4.
"移用"与"拈连"是用法相近的修辞手法,其相同点在于将用于甲事物的词用在本不适用的乙事物身上。不同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甲事物是否需要出现,二是所用词的词性,三是所起到的作用。抓住以上三点,能避免概念混淆。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6.
所谓“拈连”修辞法,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连。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在结构形式上,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于乙事物,暂时求得一个共同式,这些词大都是动词,用于甲时是基本义,用于乙时是新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例如:  相似文献   

7.
李梦龙 《学语文》2000,(3):45-45
拈连是一种随意牵连的“牵附法”,它利用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乙事物上去。拈连有着独特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8.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卡麦隆在为我们拍了一部“最像”的《泰坦尼克号》的同时,亦为我们拍出一部迄今为止最不像的《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正是拥有了露丝与杰克,才使得它在原有哲学与理性深度之上,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深度,人物爱情这一虚构情节也就成为影片之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无疑这是实践好莱坞传统电影美学──幻觉论的又一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试论“移就”修辞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就”修辞手法是不少修辞书中没有谈到或没有详谈的 ,此文从定义、种类、特点、修辞效果以及此种辞格同易混辞格拟人、拈连的联系与区别等诸方面都作了较为完备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修辞学中,有所谓“拈连”、“移就”,“顶真”等修辞格。拈连;甲乙两类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适用于甲类事物的词语趁势连用到乙事物上,就叫拈连。如“线儿缝在军衣上,情意缝进我心里;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句子中的“缝”和“流”的连用法,便是拈连。移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如:  相似文献   

12.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朱熹关于“比”的解释。这种解释指出,“比”是拿别一事物打比方来说明要表现的这一事物。“比”首先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用的,可分为比喻和比拟。  相似文献   

13.
林少华 《留学生》2012,(5):33-33
1912年到2012年问有太多人类大灾难,但一部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却俨然“垄断”了人们对20世纪所有灾难的怀念与哀思。  相似文献   

14.
味“回环”     
“回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使语言表达曲折优美。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中有这样的语句:“社会主义需要科学。科学更需要社会主义。”袁鹰《井岗翠竹》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都用的是回环修辞。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唐宋诗人的诗中比较多见,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语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在结构上就使用了回环修辞。它以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取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中议论文大致有这样一些篇目:《一百个问号之后》《永远未完成》《不求甚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验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换个角度》《“班门弄斧”辩》《文化眼光》等。这其中包含了议论文的多种样式,阅读的起点较高,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列锦”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句中没有谓语成份,却能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多角度地描绘事物。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  相似文献   

17.
《安徽教育》1990年第7—8期合刊上,刊登了李天虎同志的《“顶真”与“回文”》,其中有这样一句:“回文又叫回环,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一种修辞方法。”显然,这里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回文”和“回环”混同成一个概念。其实回文和回环是两个不同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8.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诗体,用散文形式写出,一般篇幅较短,兼有散文表达的灵活多样和诗歌语言的精练优美,以深邃的哲理和淋漓的抒情,赢得不少读者的喜爱。叶臻创作的散文诗《背纤者》,写作艺术堪称一流,主题积极,使人振奋。巧用象征饱尝千辛万苦的背纤者,象征着历经磨难而依然进取的生活强者。形象的准确选取,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诗章描绘的仅仅是一个个纤夫,却活画出千千万万个勇敢刚毅的男儿,他们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善用拈连第2小节中“踩一路牵挂”,第9小节中“把船和命运拉出险滩”,运用拈连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  相似文献   

19.
拙文《小议“霜叶红于二月花”》(见《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P20·《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刊出后 ,收到几位同行的来信 ,让我写信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夸张。现将回信内容摘录如下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强喻”的修辞手法。邢福义等六位老师编著的《语文知识千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说 ,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强调本体(被比喻的事物)胜过或不及喻体(比喻的事物) ,借以达到夸张的目的 ,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16,(8):95-96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把窗外的世界当作电影来看,这个视角不能说是首创,但依然新颖.观看窗外的电影,就是观看生活、欣赏生活.从文章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了饶有趣味的语气.当然了,我们本来也是生活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我们需要“入戏”,但同时观看别人的“表演”,又可以提醒自己不要那么入戏.这篇文章可以说教了我们一种如何独处的具体方法,同时传达了一种如何观看世界的“世界观”、如何看待人生的“人生观”——生活总是平淡居多,我们要接受、享受这样的平淡,发现其中的新意和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