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著名启蒙学者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墨子认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十分强调“染”——即教育与环境的习染作用)。就目前我国教育来看,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班级则是教育的最小环境。能否营造一个对学生十分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用、工作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法国著名启蒙学者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墨子认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十分强调“染”——即教育与环境的习染作用)。就目前我国教育来看,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班级则是教育的最小环境。能否营造一个对学生十分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用、工作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辅导员工作辛苦而又神圣,所以学校总是选择那些政治素质高,修养好,道德品质高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而又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如何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政治辅导员的重托,…  相似文献   

3.
墨子见染丝者感叹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重也。”如若把学校管理意喻染丝的话,那么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决定了一所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努力营造民主合作的管理氛围,利用群体智慧,在教师的互动竞争中使管理日臻完善,以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命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曾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发表过精彩言论,古代的墨子用“染”来形容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孟母三迁”就是利用环境进行教育的典型.在当代,教育环境的研究在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幼儿园教育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墨子有事到染坊里去,看见染色工人染各种颜色的丝。他看了一阵,叹息说:“丝原来是白的,但是,把它投进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的了,把它放进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的了。”墨子的一声叹息,源于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思想。然而,我却要大胆说一句:近墨者未必黑!墨子,你大可不必叹息。  相似文献   

6.
《墨子·所染》记载墨翟见染丝感慨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  相似文献   

7.
大染缸     
墨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学者,他的学说主张兼爱和勤俭,跟儒家不太相同,自成一派,称作“墨家”。有一天,墨子率领他的学生经过一家染坊,看见主人把一缕一缕洁白的丝丢进染缸里,立即变了颜色。墨子看了,非常感慨地说:“丝本来是多么纯洁  相似文献   

8.
孔子曰:“少年若性也,习惯成自然。”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由此可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透过一个人的习惯往往能窥见其思想和作风,培根对此更有精辟的论述,即“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亦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主要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鉴于此,同学们从学英语的第一天起,重点就该放在于细微处较真劲,咬定青山不放松,逐渐养成好习惯。青少年可塑性强,染于黄则黄,染  相似文献   

9.
常话说,怎样的语文教师教出怎样的学生,上出怎样的语文课。墨子从染丝者那里受到启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告诫人们“染不可不慎”。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很关键。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个人觉得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如下素养。  相似文献   

10.
墨子身兼学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是德行与技能并重,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他的教育方法是主张学以行为本。由于墨家教育对象为“农与工肆之人”,因而墨子教育方法的特点是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1.
染丝     
有一天墨子,看见染色工人在染各种颜色的丝,叹息说“丝原来是白的,但是,把它投进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的了,把它投进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的了。”有人说墨子思想保守,丝只有一种颜色有什么好,世界需要多种颜色。也有人说墨子所叹息的是染缸对丝的影响太大了。  相似文献   

12.
【原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①,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者然③也,国亦有染。” 《墨子·所染》 【注释】   ①苍:深蓝色。   ②必:同“毕”,结束。 ③然:这样。 【思考】   一块雪白的丝绢随着染料的不同而改变颜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译文】   墨子经过一家染坊,看见有几个染匠正在把一束束丝绢丢进一口口染缸里。他聚精会神地看了半天,然后长叹一口气,说道:“这雪白的丝绢,丢进深蓝水就染成深蓝色,丢进黄水就染成黄…  相似文献   

13.
新学期学生报到的前一天,学校召开了全校教职工会议,校长在布置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时,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染头发、不戴首饰等。同时,校长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也染黄了头发,于是说了一句:“明天学生来报到前,请某些老师把头发染黑了。”这句话使这些老师感到尴尬和为难,有位“爆炸头”老师打趣地自嘲:“我是饿成这样子的。”  相似文献   

14.
智慧阅读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巳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相似文献   

15.
先秦墨子以人性“所染”说为哲学基础,进而提出救世“兼士”的理想人格,并扩展了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他的教育观精辟独到,自成体系,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墨子的阶级出身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墨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有的认为出身于小手工业者。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搞影射史学,认为墨子是中小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是经验主义代表,比儒家还反动,借以攻击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粉碎“四人帮”后,在批判“四人帮”影射史学的过程中,学者们为了与“四人帮”划清界限,一般都认为墨子是出身于手工业者阶层,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家,连持墨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说最力的郭  相似文献   

17.
墨子和德谟克利特是中西方早期秉持理性、身体力行的人生伦理代表。墨子办教育旨在播扬“兼爱”之道,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为此他强教于人,不遗余力。德谟克利特对人、人性、人道、人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将教育定位于建构良好社会的基础,主张热心照道德行事。  相似文献   

18.
高校育人环境分析与优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即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与周围一定时间、空间诸事物发生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这就构成了人的成长环境。在我国,关于环境对人的作用问题,古代的教育家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墨子以染丝为例指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他们都认为人之所以具有各种思想品性,是环境和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内一切与人才培养活动相关的诸因素的综合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从辩证法的角度,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  相似文献   

19.
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光靠学校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我校在这方面经过7年探索,大体经历了“加强联系—密切合作—走向融合”3个阶段。其中“密切合作”阶段是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形成“一体”并进入“一体化”的关键阶段,是由积聚一定的“量变”形成“质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其标志是已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网络。社区支持学校,学校服务社区,双向合作,需求统一。它集中表现于完善网络建  相似文献   

20.
学校里总有一些“难教育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是由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常常造成学生的心里创伤,形成一种“学校病”。他指出在德育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卫生”,也就是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预防和医治这种“学校病”。关于“学校病”,六十年代以来,苏联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指出过,苏霍姆林斯基把它们的表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