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2年4月,一个密探向普鲁士当局写报告,描述他在伦敦看到的第恩街42号:"马克思在这个租金最低廉的街区租住了两间房,前一间是客房,后一间是卧室。家中一切破旧不堪。客房中有张餐桌,上面堆满手稿、书籍和报纸。当你走进他的家,烟和烟草味能呛出你的眼泪。这里只有一把三条腿的椅子。在另一把碰巧有四条腿的椅子上,孩子们正在吃饭。"(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雷拥蓝关马不前从下篇开始,我将尾随美国巨变,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我使用的语言,也会像《红楼梦》中的红玉,牵扯到一堆"爷爷奶奶"。提醒大家:研究美国要有耐性,即不嫌它大、不怕它变、也不管它乱念什么野狐禅。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生前十分关心美国。自1852年起,他定期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十年间共发表评论487篇。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更激发他对美国的兴趣,一度甚至考虑移居那个"最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以便亲身验证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英明预见:在那里,虽有阶级存在,可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它们在运动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组成部分;并且彼此交换成分;在那里,现代生产资料不仅未导致常见的人口过剩现象,反而弥补  相似文献   

4.
【导语】阿尔都塞著述的时代,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返回"早期马克思"的时代,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从经济决定论和阶级革命理论的铁衣中拯救出来,还其早期人道主义的面目。但阿尔都塞认为此举是将马克思主义带离科学,重新投进意识形态之中,而科学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应该返回的是一个科学的马克思。阿尔都塞保卫的就是这样一个马克思,这成了他的著述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回顾】《卢卡奇:西马之起源》的上篇勾勒了卢卡奇自1885年出生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这一时期丰富的人生经历、求学始末、政治生涯、学术交往以及《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和《历史与阶级意识》等几部著作的写作,并考察了卢卡奇对知识体系的重新分类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已归化于德国的犹太人,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自然否定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例如阿多诺就去掉了姓名中的犹太标志。但这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因为犹太人身份和犹太教依然会以某种方式出现于他们的思想中。上篇分别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中“最具犹太气质”的本雅明与犹太教和德国思想传统的关系。这倒不仅局限于本雅明深受犹太解经传统之影响这一事实.实际上,他的“救赎”理论的隐蔽来源正是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念。当然,作为德国人.本雅明又同时浸润于德国哲学传统中。这构成了本雅明的独特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上篇从法兰克福学派史入手,勾勒出该学派在学术和地理两方面的迁移,即一方面是从工人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向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的迁移,一方面是从德国向美国的移民。这种迁移产生的距离,是该学派的批判精神的来源。作者显然有意凸显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谱系,并在这种关系中展开对阿多诺的家庭研究计划(《权威人格》)和辩证法研究计划(《启蒙辩证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回顾]上篇以史带论地从葛兰西的生平事迹,一直写到他的早期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作为一个革命实践家和革命理论家如何以实践来调整其理论,并侧重分析了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9.
1924年春,匈共中央委员卢卡奇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五大。此际,意共总书记葛兰西从莫斯科返回罗马,领导反法西斯斗争。德国犹太文人本雅明,碰巧也到意大利度假。在那风景如画的卡普里岛上,他埋头撰写《德国悲剧的诞生》。写到一半,他竟堕入情网。有专家称,这是他转向革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在于灵活的(而非机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历史状况,并结合新出现的理论洞见。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作出富有启发性的阐释。正如在哥白尼和弗洛依德之后大家都分别成了哥白尼主义者和弗洛依德主义者一样.在马克思之后大家都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们以他们的发现从此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社会或人性的角度。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可能的样板,同时,它也洞开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更深广的阐释的可能性。自本期起.本刊将连载赵一凡先生勾勒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的系列文章——“西马英雄传”。以飨读者。赵一凡,男。1950年出生,哈佛大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一凡先生博闻强识。涉猎甚广,思想史、文论研究以及文化批评方面著述颇丰;于西方新学。尤能穷其源流,考其脉络。并以独特之眼光。加以辨析和评判。我们应当记得一凡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自1992年起)在《读书》杂志上连栽的有关西方文论的札记——“哈佛读书记”(1996年,他将其中16篇蛄集出版,题名《欧美新学赏析》)。所谓“新学”,是指从尼采到福柯的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其中三大思想潮流分别为:现象学、结构/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三大潮流绵延百年.起伏跌宕,既彼此冲突,又交叉融会。共同呈现西方人文学术的跨学科变革趋势。虽忙于学术研究和授课.但当本刊约请一凡先生拨冗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写些文章时。一凡先生慨然允诺,欣然命笔,为读者计,还搜罗到一些珍贵的相关图片。在此,本刊谨向一凡先生表示谢意。一凡先生的文体.涉笔成趣。于简约中见起伏跌宕、峰回路转。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和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正如望远镜之两端,既能辩其细微,又能揽其全局。“西马英雄传”共八篇,依次为:【1】卢卡奇:西马之起源;【2】葛兰西:西马之战略;【31】本雅明:西马之救赎;【4】阿多诺:西马之否定;【5】阿尔都塞:西马之重构;【6】西马在英国;[7]西马在美国;【8】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考虑到篇幅,每篇均按上、下篇连载。  相似文献   

11.
1968年夏,新左派革命轰然爆发,美国各大学狼烟四起。混乱中,有一24岁的哈佛博士生,悄然出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他造访的对象,居然是法兰克福学派留居美国的两位主将:文化史家洛文塔尔、哲学家马尔库塞。此刻,马老师作为新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0月22日,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在巴黎故去。25日葬礼上,德里达发表悼词说,1956年,阿尔都塞向校长推荐一名高材生,担任哲学助教。那个幸运学生就是自己。"自打那时起,我在路易身边工作了20年。我的生命也与之声息相通。"这一生命如今被粗暴打断,令德里达蓦然发现:原来  相似文献   

13.
第二,在推销(发行)工作方面英国图书的发行和我们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没有书店去征订包销,主要依靠出版社自销,书店只是出版社千百个订户中的一个,而且一般书店每种书一次只订十册,卖完了再去出版社买。这样,出版社就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图书仓库,书店反而没有太大的仓库。正由于这种推销体制,所以推销工作在所有英国出版社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地位不亚于编辑部门。推销经理一般都精明强千,经验丰富,和编辑经理一样,是公司总经理的左右手,公司总经理不是由编辑经  相似文献   

14.
1494年,法国举兵攻伐意大利。当时的佛罗伦萨,是个繁荣城邦小国。它的国君不战而降,向法王称臣纳贡。百姓一怒之下,赶走昏君美第齐,创立共和。其间,有个名叫马基雅维里的青年才俊,有幸入选执政团,兼任“国防十人团”秘书。可惜好景不长:1512年美第齐家族复辟,马  相似文献   

15.
(五)詹姆斯·达伦问:近五年中,选择媒介素养课程的人数增加幅度比较大,您能否说说其中的原因?学生那儿的反馈信息如何?目前的反馈信息和以前的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6.
赵斌 《现代传播》2001,33(6):44-48
(续上期) 3.传媒社会学与大众传播政治经济研究 以莱斯特大学为基地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在英国的批判传媒研究中起到过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着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现象阐释和批判的话,莱斯特中心则更多地从批判社会学出发,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更为具体和系统的批判分析。60年代末,莱斯特中心建立初期的一个颇有影响的研究,便采用了社会学的传统研究方法,通过量化和非量化的取样途径,以确凿的事实资料剖析了英国的报刊和电视因受其行业自身利益和逻辑的局…  相似文献   

17.
18.
应英国出版商协会的邀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代表团一行十人于1984年11月24日至12月9日对英国进行了访问。代表团由海洋、水电、测绘、地震、气象、原子能、新时代和电子工业八家出版社组成。在英期间,代表团共访问了二十三个单位,其中出版社十七家,印刷厂一家,制造厂一家,书店一家,还有英国出版商协会、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大英博物馆(包括大英图书馆和皇家图书馆)。一、英国出版业的概况欧洲印刷与出版业的兴起,是与文艺复兴分不开的。但是由于“玖瑰战争”的影响,英国的印刷出版业比欧洲大陆各国晚走了一步。英国的第  相似文献   

19.
读者进入阅览室时须出示带有本人像片的阅览证,阅览证不得转借。读者须妥善保管自己的阅览证,如第二次遗失,将有可能失去进入阅览室阅读的机会。阅览证被窃应向警方和本馆报告。  相似文献   

20.
英国的广播历史悠久,对促进世界广播事业的发展也有所贡献。十九世纪末,意大利年轻工程师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由于国内不重视,遂跑到英国去,在英国邮政局支持下,获得发明无线电的专利权,并创建了世界第一家无线电器材公司。1905年,英国科学家弗伦明发明了无线电二极真空管。1922年,英国马可尼公司正式播音,使英国成为世界最早建立无线电广播台的国家之一。现在,英国拥有两大广播电视机构: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独立广播局(IBA)。英国也生产现代化的无线电传播和接收工具,收音机是其出口工业品之一。据统计,1975年收音机产量是696,000架,到1978年已达1,13,000架。经过60多年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中,英国广播事业仍侪身于先进行列。本文着重介绍BBC;IBA 主要经营电视业,待以后专门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