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一文里,将“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的“焉”字注释为:“都是助词。”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加以框定,却忽略了“焉”字在具体语境里的实际应用,将两种不同的用法笼统概之,因此,该注释有不够详尽、具体、准确之嫌。目前,许多中学文言文译本和其它一些参考书中,均将前两个“焉”字讲成“兼词”,后者讲成“助词”(见《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高中上册P471;林三松编《文言文学习手册》P45),到底谁对呢? 首先应肯定,“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气助词,“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P257),不过这里  相似文献   

3.
①书非惜不能读也。②子不闻藏书者平?③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夭子读书者有几?④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⑤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老无论焉。⑤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①非天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吴。”③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日观”云尔。袁枚《黄生借书说》)则纯题]1.“祖父积”中的“祖父”是指()A祖上B.爷爷C.祖父、父亲D.祖宗2.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词性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J①然天…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些古汉语语法书和古文选译对陈述句末的“焉”注释不尽相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一曰“焉”是代词,译作“哪儿”(于在春《文言散文普通话翻译》第4页);一言“焉”“应看作纯粹的语气助词.”(见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31页)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一谓“焉”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劝学》一文中有两处注释,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段文字中的“焉”和“而”,课本都作了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中语文第二册的文言文注释有不少可商之处,兹提出拙见,供编者和同仁们参考。《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原注:[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的“生焉”“备焉”的“焉”都是语气助词,按“焉”当处理为  相似文献   

7.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五册这《治平篇》中有“高、曾之时,……”和“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两句,按照课本注释可知,前者的“高、曾”是指高祖,曾祖;后者的“曾、元”是指曾孙、玄孙。那么古代各代辈分的称谓怎样,又怎么排列呢?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道”不流传的原因时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现行高中课本对“或师焉,或不焉”的注释是:“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硕’,切磋”,其中“磋”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P60注 23) 2.《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释“能水”为“指游水。能,动词”。此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P76注23) 3.《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  相似文献   

11.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帷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选自《问说》) [注释] 1.安:妥当。 2、几无:差不多没有。 3.心术:此指品德。 [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句子加标点。二、“狎”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12.
在江河湖海之中,我最喜欢湖。湖是可亲的,可以像一方玉佩,用目光用思念日夜摩挲,将它“盘”出属于你的一份明净莹润来。  相似文献   

13.
《捕蛇者说》中“岁赋共二”一句,语文课本上的注释是“每年征收两次”。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原子箭对这条注释提出疑问:“这样解释和下文有矛盾,文章后面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把上下文串起来看,‘岁赋其二’.应该解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语文教师张翼健经过研究后,认为原子箭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说客遍天下,对于谈说之道颇为讲究。韩非强调说之之难,且有《说林》《储说》之备。然而诸子对于听言之道,或略而不述,或述焉不详。《吕氏春秋·淫词》一篇就是专讲听言之道的,只是历来注释家们或则忽略之,或则以不可解视之。毕沅曰:“正文与注皆难晓。”孙锵鸣曰:“皆所答非所问也。”孙诒让曰;“此章皆言词意相左之弊。”现在的注释家们大体上还是沿用上述前人之说,只是增加了一些  相似文献   

15.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16.
高中第二册二三石钟山记三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把这四个句子找出来,说说“焉”在各句中的不同用法。 [说明]本文中用“焉”的句子是“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如乐作焉”。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问说》一文有这样的话:“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注释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圣人,或指孔子。”接下来,注释又引《论语·微子》介绍这一典故,兹录如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相似文献   

18.
《左传·(?)公二十三年》云:“(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高中《语文》第二册给“与之块”作的注释是:“给重耳泥块、一说,举起土筐(盛食物的)给重耳.”两说并存,孰优孰劣,何去何从?我们同意第一说:野人给重耳土块,但不是用土筐,而是用食器,如箪之类.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19.
在教到《论语·微子》选章《子路从而后》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下注释“五谷”为:“稻、麦、黍、菽、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在教到《韩诗外传》卷七选章《孔子闲居》时,其中“夫土者,据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其下注解“五谷”也为:“稻、麦、黍、菽、稷五种农作物,泛指各种粮食作物。”看着这样的注释,不由联想到小时候在丰收季节里,帮生产组长在粮堆上打号的事儿,那时小手抓着灶灰快速地在上面写着“五谷丰登”,写罢便会听到问话:“什么叫五谷?”那试探的语气,…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列文章和注释,宗成文后习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奏,《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②。 注:①摩:通“磨”。②思来者,意思是想让以后的人知道自己的志向。 1.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点词的意思: A.倜傥B.称 C.道 2.文中提到了7位古代圣 贤,他们都有许多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