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教师权力”的滥用与善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权力”的界定 “权力”,《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实施者”。乍一看,似乎二者无多大联系。我们会产生疑问,教师有权力吗?“教师”与“权力”能否连在一起用?  相似文献   

2.
权力与权利     
“权力”与“权利”都是名词,都可以表示支配的权限,但二者在词义和用法上有所不同: 词义侧重点不同 权力词义侧重于“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也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词义侧重于“利”,多用来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  相似文献   

3.
所谓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等。他们根据宪法分别行使指挥、支配、管理国家的权力,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就整体而言的。但任何公民的个人权利不能称之为权力。  相似文献   

4.
权力和权利 所谓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等.他们根据宪法分别行使指挥、支配、管理国家的权力.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就整体而言的.但任何公民的个人权利不能称之为权力.  相似文献   

5.
权力是一种可以支配他人、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它的行使和运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规则之一就是权力道德。良好的权力道德具有对权力主体的约束功能、对权力客体的示范导向功能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然而蜕变的权力道德则会破坏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加强权力道德建设,一靠教育,二靠法制。  相似文献   

6.
“族议员”作为日本政坛上一股特殊的力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政治生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打破了“吉田学校”以来官僚政治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党高政低”的权力二重结构。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使日本面临第三次“开国”,官僚又将主导国家利益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以文化为核心的“软权力”战略对全球的无形影响和渗透,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逐渐构成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有必要从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当今世界的“软权力”渗透与竞争问题,以期寻求一种国家安全战略意义上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57页第一段,有这么一段表述,"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人大代表的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到底属于"权利"还是"权力",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很困惑。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工作的“多”与“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文田 《新课程研究》2007,(7):65-65,71
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增强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班主任的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因权力的作用而影响、改变被管理学生心理与行为的一种能力,它源于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增强班主任的非权力影响力,对于建立班主任威信,提高管理效能十分重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一个班主任,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呢?笔者认为,须注意几个“多点”与“少点”。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权利     
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力量,支配权力的主体利用这一力量驾驶客体,并迫使客体服从自己。一般来讲,权力属于国家,具有政治上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求对方服从,谋求的利益属于国家,不属于执行者个人。权力具有主体的优越性,运行的强制性,作用的普遍性,本源的人民性等特点。权力不具有平等性,权力就意味着支配,被支配的一方就是服从,权力与服从构成一对范畴,有权力就有服从,不管这种服从是自觉自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育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者个体的影响力,一方面是权力影响力,是外在属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非权力影响力,是自然属性的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能将合法权力所具有的命令与遵丛关系转化为依赖、服从关系,将权力性影响力的那种强制力量转变为亲合的力量,从而使其广泛、持久地发挥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性格和行为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努力培养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教师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毛泽东站在国际战略的高度,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判断和概括.它正确反映了新形势下各种政治力量消长和相互作用的新格局,将世界上三种不同力量之间的矛盾纳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赋予第三世界全新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使命,并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构建了不同于两极体系的新型国际政治权力结构.通过世界三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确立第三世界外交基石,使中国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境况下发挥了完全独立且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作用,对推动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和民主化进程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权力和权利所谓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等。他们根据宪法分别行使指挥、支配、管理国家的权力。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就整体而言的。但任何公民的个人权利不能称之为权力。所谓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如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政治权利、民主权利等。在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但又是一致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主要区别:1.权力一般指国家、政府、社会组织或接受委托赋予职责的个人…  相似文献   

14.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或者说,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必然要运用权力来为“组织”提供保障。尤其在政治社会,权力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关键,因而政治学的研究核心总是放在权力问题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学家都需要对权力的问题发表意见,以致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而且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它区别于包括人的身体在内的一切自然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作为领导者,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行政监督的法治化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政治权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的政治权力是高校中一种独立存在的权力,决定着高校的基本发展方向,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内外多种力量综合要求的体现。正确认识这种的权力存在及其特征,构建新型的"党委性董事会",对于正确区别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完善高校权力平衡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权力”与“权利”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但学生经常混用,可见对二者的区分还有一定难度,其实它们一般是不能替代的,这是因为: (1)权力与权利含义不同:《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力的解释: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可见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与政权或职  相似文献   

18.
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权力呈现"悬浮"态势,一定程度上出现基层政府消极行政,国家政策和意志不能有效深达基层,基层政府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减弱,基层政府"失信"和化解社会矛盾不力,基层政府与农民间因利益链条断裂而导致自我协调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失效等问题。但从本质上而言,基层权力"悬浮"问题实则关乎着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基层治理结构和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几个核心理论命题。解决权力基层"悬浮"问题不是回缩,甚至否定税费改革,而应从其本质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最高权力。因此,哪里有最高权力,哪里就有国家;最高权力的起源就是国家的起源。最高权力必然产生、形成和起源于社会成员的普遍同意或契约;因为一切权力——最高权力并不例外——都具有同意或契约的性质:权力是仅为管理者拥有且被社会成员普遍同意的迫使被管理者服从的强制力量。因此,人类一切社会——从家庭到国家——无不必然源于某种契约:社会必然源于人们就“权力”问题所缔结的契约;国家则必然源于人们就“最高权力”问题所缔结的契约。  相似文献   

20.
权力"中梗阻"主要是指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贯彻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过程中,因中间层执行主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导致政令不畅、执行不力、不能顺利落实政策和法律,目标任务难以达成的状态。造成权力"中梗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益驭动、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理想信念的缺失、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必须建立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法治型政府,切断权与利的联系,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方能破解权力"中梗阻"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