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移民大量迁入东北,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长,促进了东北大量荒地的开垦及耕地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也促进了东北铁路的发达,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同时大量的移民也加速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的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行了限制关内人口入境的政策,关内移民出关受阻,人口数量骤减,至1937年达到了最低点,正常的人口流动被迫中断。这一时期移民的数量、人口结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分布、居留年限、迁移过程等方面与1931年之前迥然不同,呈现出新的特点。30年代的移民运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其发展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清末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对东北地区实行弛禁政策,从而促使大量的关内汉族移民来到东北。随着东北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垦,达到了清政府充实边防、解决财政困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东北汉人社会是由一些逃避关内灾乱的移民组成的父系社会,由于这些移民多是个体或家庭移民,导致其宗族不发达,女性和姻亲的地位相对突出。这些移民在缺乏共同的信仰和公共生活的情况下,通过缔结婚姻关系建立和扩展自己的社会网络,进而依靠在婚礼上的展演和互惠实现了东北汉人社会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清代冀东地区移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地区在清代是向东北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之一,冀东移民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冀东地区靠近东北,地理上的优势给冀东地区的百姓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冀东移民在直隶移民之间占有相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赵朗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5):120-12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仅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而且很快启动了《对满移民的全面方针和移民计划案》。通过武装移民、掠夺移民用地等手段,向中国东北移民2000余户。日本向东北实施移民的行动,暴露了日本企图完全占有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7.
移民政策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从本世纪初开始,持续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长达40年之久。其间大致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国策移民3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 2 0世纪上半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时 4 0年 ,约移民 32万。为了给移民提供所谓的“生存”基础和条件 ,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疯狂的土地掠夺 ,多数移民成为食利地主。移民侵略和土地掠夺的险恶目的是改变中国东北的民族构成和土地占有关系 ,最终使中国东北日本化。  相似文献   

9.
论秦汉移民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移民屡见不鲜,而秦汉时期的移民更具特色。若论有目的、有组织、有措施的官方移民,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则首推秦汉。秦汉移民.更以其政治性、军事性和经济性特点见称于世,成为秦汉统治者拓展疆域、巩固政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特有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朝鲜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后,主要从事水田的耕作和经营。朝鲜移民在迁入我国东北时,大多属于十分贫穷的农民。他们为了获得一份耕种水田的工作,就必须从当地中国地主手里承租土地,与中国地主之间形成了一种租佃关系,因此朝鲜移民的水田经营大多属于租佃经营。在这种经营方式下,承租土地的朝鲜移民遭受沉重的经济剥削,生活长期摆脱不了贫困的处境。  相似文献   

11.
西汉王朝从汉武帝至汉宣帝期间,修筑了约两万里长城,其中绝大部分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汉长城不仅防外,同时防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西汉王朝修筑和戍守长城的意图。汉长城对匈奴而言,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围困和经济上的封锁,达到了削弱匈奴的目的。汉长城对中原而言,产生了耗费巨额财力和破坏内地人民和平生活的不良影响,迫使汉武帝下罪己之诏。庆幸的是长城不能把互相连着的经济关系断绝,成为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线,反而成为南北不可分割的见证物留给后世  相似文献   

12.
近代欧洲西方国家来华的商贾、传教士、旅行家,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为最早。他们对中国的文字记载中,不乏对长城的涉及与描述,因此,伊比利亚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基督教文化对长城的评价及其在旧世界传播的起始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比较详细地爬梳了16-17世纪伊比利亚史料中关于长城的各种记载,分析了几部主要历史著作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3.
温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具有大进大出的移民潮特点,对温州移民社会的研究可以有三种视角,即由外向内移民、由内向外移民、由内向内移民,这三种视角揭示了温州移民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4.
明初唐山移民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移民史是唐山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地处冀东平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纽带,是游牧和农耕、中原与塞外的过渡带;地缘条件决定了唐山地区的民族融合现象比比皆是.明初移民唐山的人们带来陶瓷制作技术,使唐山成为陶瓷之都;带来水稻种植技术,使唐山成为北方稻作之都;带来冶炼技术,使唐山成为钢铁之都;带来晒盐技术,使唐山成为北方海盐之...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朝鲜族教育权的侵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期以来 ,从朝鲜移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日益增多。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 ,对移入中国的朝鲜族教育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中日矛盾空前激烈的情况下 ,中国东北军阀竟也对朝鲜族教育采取了一些限制、同化 ,甚至取缔的措施。朝鲜族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而又艰难的境地中发展起来的 ,主办者坚持反日 ,积极与东北地方政府沟通 ,寻求中央政府的支持 ,为朝鲜独立运动及中国革命培养了后备人才 ,也为发扬朝鲜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长城的考察充满了畏惧感和距离感,长城地带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总是与生命的消逝和自然的萧条相联系。而周涛通过对甘肃、陕西、山西长城沿线景、人、事、情的考察,摆脱了长期以来中国文人对长城的畏惧,还原了一段充满生机与活力延续千年直至现代的不朽文明。这一考察,也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从宏大叙事的大传统到富含生命活力的小传统的一类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17.
长城作为代表性的中国物象符号,曾经进入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作家的创作之中。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与博尔赫斯的《长城与书》均表达了作家对时空向度的思考。从形象学角度考察,两人借长城所描绘的静止中国与时间停滞的形象带有传统东方主义倾向。然而因其相异的立场与意图,两位作家对"长城"等中国意象的借用与阐释不尽相同。卡夫卡借此隐喻人性的异化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博尔赫斯则将长城这一意象纳入到对时间与永恒、自我与死亡的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千村调查”中的4719份农民工数据,实证检验了子女随迁入学对农民工迁移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随迁入学的农民工比未随迁农民工更倾向于流入随迁教育政策友好的省份,即迁移存在显著的“洼地效应”;大部分农民工难以达到随迁子女入学门槛要求的稳定就业,衡量成本收益后更偏好省内迁移,通过举家迁移、省内迁移,来降低生活成本、提高迁移稳定性,形成了迁移的“边界效应”。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稳健性检验亦证实了以上结论。要破除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藩篱,须要从随迁子女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双管齐下,打造“低交易成本、高公共服务”的教育洼地。  相似文献   

19.
Scholars disagree on the extent to which low-fee private schools can adequately supply education to poor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ebate with a qualitative study in the Chinese context where privatization of education intersects with rural-urban migration. Using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I examine how these schools aid or hinder migrant children’s settlement and integration in the host city. Fieldwork in the country’s interior region reveals that migrant schools are oriented toward meeting the immediate needs of migrant families but at the cost of children’s future prospects. The conclusion discusses implications for equitable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的长城分布来看,山西拥有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属于长城资源较多的省份之一,以山地、贫困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从山西境内长城分布的地理区域和旅游资源等因素入手,充分挖掘长城的边塞文化、军事遗存、农牧发展和贸易往来等历史元素,凝练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主题,通过长城板块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打造,推动长城沿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发展,力争使山西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