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困绕我们法治建设的深层次障碍是司法职业者不良的职业道德使中国民众对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司法职业道德必须具备三个层次的内容。树立法官的法律信仰是加强司法职业道德的核心,从全方位教育入手,提高进入司法队伍的门槛,强化法官群体中法官之间的监督来加强司法职业道德,坚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从而最终实现我们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对于西方法治的成功而言,宗教功不可没,其中之一就是仪式的贡献。仪式具有戏剧性、象征性和神圣性,正是因为这些内在特性,仪式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这对法律程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程序带上了宗教仪式的色彩,而法律也获得了人们内心的认可和信赖。然而这正是中国传统中所缺少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建立仪式化的程序。这对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增加宗教的社会性和法律的神圣性因素,伯尔曼把法律与宗教联结起来。法律与宗教在欧洲的结合,不仅有着现实的、研究方法的原因,还有着更深的历史、文化基础。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相互影响,在观念上相互依赖——因为它们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国亦应以理性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重新界定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律信仰是法律职业者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法律精神应有的一种理性的法律情感,其最终的目标在于创制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保证其实现。  相似文献   

4.
全民信仰法律是司法改革的第一要务。在现阶段,推动全民信仰法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从立法先行、加强宪法与法律的实施、普法、建设法治环境等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在现在的法学研究者中成一个重要课题,并认为有了法律信仰就接近法治社会。信仰是主观上的问题,不是外部的强制力可以达到的,因此建议在中国树立法律的信仰可以说是一个对信仰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法律精神是国家的主流精神之一。在法治国家里,社会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坚实屏障。虽然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法律可否被信仰之争,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法律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革命,建设法治国家已是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精神与中国精神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相通性,应当把对法律的信仰寓于民情的权威之中,以此来塑造国人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面对中国社会信任度不断下滑、法律不能切实有效实施这一问题时,有的学者求助于法律信仰,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当构建法律信任.法律信仰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超过了伯尔曼提出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的含义.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虽然与宗教紧密相关,但是并未要求人们像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信仰法律.他主张对待法律既要投入理性,...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吹响了走向法治之路的号角,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是一国法治实现的标志之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并不仅仅是法律职业群体的聚合,而是否具有法律精神内涵是判断社会中是否出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关键标准。因此,法律信仰的培育对于法律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依法治国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价值。本文从考察我国法律职业群体的法律信仰现状,以说明法律信仰的培育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侗戏传统风俗中有一些与戏班演出相关的时间信仰、神灵信仰,信仰又衍生出若干禁忌。由此侗人创制出一些为祈福避祸而举行的仪式,如祭台、祭萨、请神请师、贺台与扫台仪式,还有禳灾的巫术。通过田野调查可见侗人过去的神灵信仰十分虔敬,在其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与英雄崇拜的地位比较突出,其侗戏仪式与信仰体系既有原生性又有同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石这样的理念已被法治社会的建设者们所接受,并向着这一方向做着各种努力.因此,法治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更离不开社会主体对法律神圣的终极信仰.法学教育最根本、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培养法律人的法律信仰.然而,中国的法学教育却面临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危机.所以,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遵循认识规律,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祛魅"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人的命运需要以理性来匡扶信仰,法律作为一种人世生活的秩序安排,既是一种规则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形式理性法提供了生活的可预测性与可计算性,价值理性法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满足感。本文尝试以韦伯视阈中的"理性"概念为切入点,阐释法律得以成为信仰对象的理性基础,进而说明只有兼具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法律信仰方可突破现代理性的牢笼。  相似文献   

12.
法律职业教育时法治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实现对法科学生这一准法律人群体的法律信仰培植.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认知机制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法律批判精神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法律理性化,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外在条件;而法律职业教育为相信和怀疑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激发信仰意识,提供信仰目标和依据,则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守法有积极守法与消极守法之分,而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守法、护法精神,即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正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的普遍守法上升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的过程是法治化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了培育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律信仰缺乏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法治化的实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壮族人为婴儿招魂的满月仪式由巫婆来主持,表达了壮族人“花为人魂”的灵魂信仰,这种信仰与壮族的生育神——花婆有关。在满月仪式中,巫婆借助花婆的神力,达到了为婴儿叫魂以及保佑婴儿平安的目的,巫婆由此成为花婆在人间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的缺失,是中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上要障碍之—。然而,中国的法律信仰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内涵,本文在对二者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法律信仰的实质。并通过对我国具体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公众法律信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法律职业教育对法治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实现对法科学生这一准法律人群体的法律信仰培植。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认知机制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法律批判精神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法律理性化,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外在条件;而法律职业教育为相信和怀疑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激发信仰意识,提供信仰目标和依据,则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张太教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2):67-73,79
通过对海南省西南部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黎族村落--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进行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对"地方信仰仪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力图在文化本身的逻辑中,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参与到信仰与仪式的主体社会当中,阐述和分析黎族社会的生命史观.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村”在固定的时间所举行的民间信仰活动有固定的仪式,其中既包含了丰富的儒释道元素,又体现出民间信仰的民间性、现实性和多元整合性的特征.通过这种定期举行的仪式活动,实现了民间信仰的再造与重申,能够教人为善,惩奸除恶,产生较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增强社区团结和文化认同,延续并传承优秀的村落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法治国家的基石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力量,通过向大学生传播法律信仰,使之学习法律知识,参加法律实践,增强对法律的了解和认同,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