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构立体化、多样化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效果,实现让学生喜欢并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径应包括:依托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式、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资源,而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和疏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回归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模式.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建构观.即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命形态--一种价值取向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过程模式--一种文化过程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超越品质--一种文化反思观.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要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应该建构多重主体、深挖文化内涵、创新教育载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进取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7.
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建构与发展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本人认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是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核心理念,凸显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目标理念,回归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8.
树立文化自信关乎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承担的使命和职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中国近现代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承上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育文化自信具有丰厚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培育文化自信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式,二者具有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斐 《文教资料》2008,(25):197-199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高校的健康与持续发展.然而,现阶段,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愈发突出,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应当努力建构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文章概述了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系统论述了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路径是相对于抽象性、概念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而言的,它以生活世界为中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结合龙江高校实际、重视龙江人确立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理念。龙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路径,应当从提升龙江人的生活质量、引导龙江人确立良好生活方式层面进行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以实现龙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抽象性向现实性的转换、学科建设理念由抽象的体系建构转向龙江人的生活世界、教育过程由支配型向互动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伟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02-107,1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知识化和工具化等弊端,要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理念的人本化;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取材于现实生活,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通过实际的生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创设"合乎人性发展的环境",实现教育环境的德育化等方面来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也是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寓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文化困惑问题,包括受教育者在文化路向上存在着一定的迷失现象、教育资源在文化传统上存在着一定的断裂危机以及教育环境面临着一定的文化多元化挑战等。在文化选择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提升文化自觉、建构文化语境、凝聚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使不同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制度特征、宗教文化等因素在虚拟网络中交织碰撞,在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不乏各种虚假信息。本文认为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挑战,一是淡化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是阻碍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建构。基于这种认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意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的价值引领作用两个方面,分析网络文化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简要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教育价值,并根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外活动以及校园社团活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以期促进高校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博客"因其独特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博客"运用存在价值认识多但实际运用少、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博客"建设缺陷明显、 "博客"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鼓励师生"博客"、加强"博客"文明教育、实现"博客"与传统教育方式的融合等实现"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陆明 《江苏高教》2023,(5):103-106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新环境下,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各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增进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以队伍培养为关键,有效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中要素与精华,蕴含丰富的道德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具有深远价值。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政治思想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进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高校网络文化发展视野中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综合的、全面的网络文化观念,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环境的动态变化性,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方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