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在其《围城》一书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表达,其背后隐藏的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体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隐喻的翻译、如何借助喻体翻译传递背后意象成为了译者无法避免的难点。据此,本文以珍妮·凯利及茅国权两位译者的合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层面归纳该译本所使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该策略对喻体意象传递的影响,对该译本的优劣之处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认知诗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异军突起,广泛应用于翻译学和文学批评领域当中,但当前研究仍然存在着文学分析和认知理论结合不足等问题。基于现状,本文选取初唐名篇《春江花月夜》许渊冲译本中的意象翻译作为分析对象,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将翻译策略中涉及的认知理论进行梳理,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翻译提供新的路径。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翻译本诗意象时,译者经历了意象识解,意象还原和意象整合等认知过程,并应用了范畴化识别,隐喻转换和关系型侧显等认知翻译策略。对比传统翻译手段,认知翻译策略更适用于诗词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从认知层面解读作品内涵,享受诗词美感。  相似文献   

4.
<围城>使用了大多的隐喻,种类繁多.本文将它们区分为文化隐喻和文化外隐喻两大类.而文化外隐喻又可区分为普遍隐喻和个性隐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罗玉枝 《文教资料》2010,(29):57-59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语言系统的精华,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产生于建立在相似形基础之上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意象是概念隐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概念隐喻是由人类经验和文化意象衍生而来,其形成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类比。本文以以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意象形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取向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归纳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并对各类概念隐喻做了详细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唐诗中共有六类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情感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时间是水困难是水和力量是水。用当代认知隐喻理论解读唐朝诗歌,论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隐喻性的写作,意象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的运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意象翻译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上,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藐视情理规则、反对18世纪古典文学传统、珍视个人想象的浪漫主义诗人。《虎》诗为布莱克创作并被收入到其诗集《经验之歌》中,是一首反映作者进步思想的著名中短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听觉意象、象征意象、动感意象、引喻意象来具体表现其思想,读起来使人感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对《虎》诗进行评论,旨在领会诗中的深刻涵义、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借鉴诗歌中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整部《围城》,从头到尾,主人公方鸿渐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女性。钱钟书先生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一批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女性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处身的社会环境着眼,剥离作者的富于暗示的语词、语气和充满幽默、讽刺的语言外壳,将人物的思想内核展露,从而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及其著作《围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捧及研究,在学科内,有从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学科外,有从文化史、哲学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阐释,更有许多学者对其翻译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围城》的研究,就要加大中西方文化各方面的融汇,为文学研究增加更新的、更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从奈达的五种文化类型分析了《围城》中负载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及语言文化的一些文化词的翻译,并分析了译者在这些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处理上的得失。同时探讨了常用的几种翻译方法的具体运用,并得出翻译手段应变通和灵活以达到跨文化翻译的最佳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围城》中包含大量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相匹配的词汇来表达。该文借助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理论,通过对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茅国权)英译本《围城》进行研究,浅析其翻译方法及技巧。发现:语义翻译,语义翻译加脚注,交际翻译,交际翻译加解释等方法可以很好的传达中文本《围城》的思想及内涵,同时目标语读者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从“围城”外和“围城”内的民俗心理冲突出发,来分析它们对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影响,进而对小说主题进行重新解读;而“围城”民俗意象恰好象征了民俗心理冲突的必然结果,从而把“围城”内外的民俗心理冲突联结在一起,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汉译英水平低下的现象,如何改进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利用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建立一种有效的汉译英翻译模式,以求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互补。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隐喻系统,通过判断汉英概念隐喻系统所蕴含的文化意象的一致性、相似性或相悖性,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手段避开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翻译观点的争论,促使学生利用概念隐喻认知学习,掌握这种更为实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它在学术界已经引起相当的重视。但在不同的语域中,隐喻的种类和出现频率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认知的视角出发,以网络英汉新闻为研究对象,阐释并分析了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新闻题材中的应用与影响。研究表明,新闻报道作为以简洁、客观、时代感强等为特点的特殊语篇,主要运用战争、容器、上下方位、身体等隐喻直接作用于人脑,影响人类的思维及语言使用。  相似文献   

19.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W.Bush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