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构建江西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江西省十一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市旅游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南昌、九江两市旅游产业竞争力为第一层次,赣州市旅游产业竞争力为第二层次,景德镇市、宜春市、吉安市、上饶市、萍乡市、新余市、抚州市七地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处于第三层次,鹰潭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处于第四层次。据此,江西省各地市需紧密合作,并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发展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各市旅游竞争力差异较大.文章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作为研究个案,建立了安徽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得到安徽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排名,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聚类法进行分类,把安徽省16个城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分为四类,并对其城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构建了包括旅游核心竞争力和旅游基础竞争力2个一级指标,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市场竞争力、旅游接待能力、经济竞争力、城市文化氛围竞争力、交通及通信业竞争力、环境质量竞争力7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再通过TOPSIS法利用逼近理想解的技术确定评价对象的排序,划分为三级梯队,对湖南省14个市州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产业的内外诸多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其划分为旅游资源因素、旅游相关产业因素、支持类因素和需求类因素等四大类。通过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对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得出各类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四类因素对我国各省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相关产业因素、支持类因素、旅游资源和需求类因素。  相似文献   

5.
林立军 《河西学院学报》2013,29(4):77-82,21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载体,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地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模糊聚类的数学方法对宁夏沿黄城市带13个县区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从旅游资源的聚类结果看:兴庆区、金凤区和沙坡头区为第一类;平罗县、贺兰县、大武口区和青铜峡市为第二类;灵武和中宁县为第三类;惠农区和永宁县为第四类;利通区和西夏区为第五类。对这五类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沿黄城市带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评价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与潜力,主动占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介绍了指标量化与处理以及综合评价值确定的方法,并对福建九地市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旨在为政府科学评估本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明确制约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症结所在、提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内的四市(黄冈、信阳、六安、安庆)人文类资源较自然类更为丰富,同时又各具特色;四市相比,安庆市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竞争力最强,其余依次为六安、黄冈、信阳。大别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是:“区域联动、规划带动、形象驱动、投入拉动”。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通过提升产业本身的竞争力来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利用2010年陕西省11个地市旅游产业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各地市旅游产业集群程度和区域经济竞争力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得到如下结论:除榆林市外,其它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程度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能够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旅游业发展的五类要素,选取22个业绩指标构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大西南旅游圈为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极大值标准化法对西南六省(市、区)进行旅游业竞争力测评。结果发现大西南旅游圈内部发展存在旅游产业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区域旅游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采用SPSS11.5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计量模型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综合竞争力逐一测度,进行横向静态比较,然后排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的优劣势,从而为提高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一些措施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旅游扶贫内涵的认识,构建县域旅游扶贫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阐述熵权法评价方法;对河池11个县域的旅游扶贫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河池11个县域中,旅游扶贫产业竞争力排名依次为巴马、宜州、金城江、南丹、东兰、天峨、罗城、凤山、大化、环江、都安,将其旅游扶贫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弱三个层次,并对各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现状、旅游发展竞争力4个子系统共24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青海省目的地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了青海省8个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发现西宁市综合竞争力最强,其次为海西州和海东市.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了青海省8个目的地的竞争力水平层次,得出西宁市为强竞争力型,海东市、海...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市为研究对象,从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支撑竞争力三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广西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5年的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分析广西城市旅游竞争力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以南宁与桂林为中心的空间结构,广西城市整体旅游竞争力弱。城市旅游竞争力受到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支撑竞争力的影响,旅游资源竞争力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贡献最大。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政治功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资源质量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在对遂宁市旅游资源调查并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得出遂宁市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17个亚类,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大英死海、灵泉寺、广德寺、龙凤峡、宋瓷博物馆、金华山、高峰山、宝梵寺等景区中,并对这些景区资源进行评价,得出大英死海旅游资源属于五级旅游资源;广德寺风景区、灵泉寺风景区、宋瓷博物馆景区、卓筒井、龙凤峡风景区属于四级旅游资源;观音湖、平安寨森林公园、金华山等属于三级旅游资源;奎阁风景区、常乐寺风景区以及麻子滩等属于二级旅游资源。评价结果可以为遂宁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判断山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及聚类分析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山西省11个地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及分类。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提出山西省各地市应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多元产业体系,缩小地市之间差距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是构成中国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三个重要维度。应用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竞争力概念模型,设计相应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全面发展竞争力进行比较评价和聚类分析,指出全面发展竞争力比较结果依次为:厦门、福州、泉州、龙岩、三明、莆田、南平、漳州、宁德;聚类分析结果为:第一类,厦门;第二类,福州、泉州;第三类,龙岩、三明、莆田、漳州、南平;第四类,宁德。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读旅游品牌竞争力文献,解析地质公园旅游品牌竞争力涵义,考虑核心、环境、支撑和品牌四个方面的因素,构建地质公园旅游品牌形成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具体从地质遗迹资源优势、科普教育功能、保护措施、地质公园服务人员、品牌联想、品牌认知、品牌感知质量、品牌满意和忠诚等方面构建地质公园旅游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给出定量评价其品牌竞争力的方法.最后.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从指导性、普适性和应用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构建了由基础竞争力与延展竞争力指标构成的完整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基于该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发现杭州和宁波在基本竞争力与延展竞争力方面都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将11个城市分别分为3类和7类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核心竞争力为理论依据,以体育学、旅游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根据广西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了4个维度的一级指标、9个维度的二级指标和48个维度的三级指标的区域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对区域体育旅游的竞争力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以闽粤赣经济协作区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力、旅游竞争潜力三个方面出发,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差异与优势。针对闽粤赣13市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福建沿海地区较强、广东沿海地区较弱、内陆地区居中、大部分城市实力一般的格局,各市政府应提高时发展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加大时旅游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各市应加强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