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边郡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对于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稳固边疆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代西河郡为著名边郡,最早为战国时魏国夺取秦国黄河沿岸地而置.秦统一六国时,郡废,其地归秦.西汉武帝时复置,地在今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直至东汉末废,共存在300多年.其兴袁沿革,对当今边疆开发治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汉简资料及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汉代河西边郡的人口来源不仅有内地移民、罪犯,还有归降的乌孙、月氏、羌、匈奴、卢水胡等少数民族,他们对河西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西汉西河郡共有民户13.6万户,人口近70万,有36个县。研究估测:西河郡约有耕地1 500万亩,移民屯垦的农户每年约生产1 500万石粟,约值7 500万钱。田租、人头税两项赋税收入约为3 640万钱,再加上田赋约250万钱,西河郡屯垦的农民每年缴纳的税收约为3 900万钱,市值约折780万石粟,相当于该郡全年产量的一半。此外,每年西河郡盐官食盐专卖的收入约450万钱。这些粮食与货币收入为西汉时期北疆的驻军、移民、匈奴属国所需提供了物质保障,对汉朝中央政府开发建设北疆地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悬索关考     
悬索关为汉代在丝绸之路主干道河西走廊所设重要关隘之一。该关的位置长期以来扑朔迷离 ,不为人们确知。本文检索居延汉简等有关史料 ,并经多次实地考察 ,考证该关位于今额济纳旗人民政府驻地达来库布镇西南70km处、黑河下游 (额济纳河 )的布肯托尼之地 ,恰处于古居延绿洲的南端点  相似文献   

5.
署名林则徐所作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叙述了林姓由来、人才济济的光荣家族史,重点阐明“我开基祖三十六郎公”的来龙去脉,全文符合史实。这一谱序约经160年后传到福建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林姓家族中,正好与由适中象山卜居龙门里陈邦洋开基立业的三十六郎公,字圣联,立户为龙一图八甲德春户完全一样。龙岩诸地林姓族谱,石牌前与湖南常德、福清岑兜(文峰)三地林姓的渊缘关系非常密切,很可能由福清到宁化任知县的入汀始祖林文德与林则徐家族的玉融始祖林高德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河郡林氏族谱序》首次出现的湖南常德《林氏族谱》主纂林炳荣学识能力的分析,福建龙岩林氏发展情况与《林序》内容的对比,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林氏宗亲联谱的影响,《林序》出现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等四个方面论证《林序》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和残存的湖南常德《十德堂林氏族谱》资料及龙岩石牌前《奎垣公房谱》的分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一文不可能是林则徐所撰写。《西河郡林氏族谱序》所摘录的林氏先祖世系、行实有所本,个别先祖世系、行实,有待进一步查考。林则徐的先祖高德公与文德公不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骑兵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统治者为了稳固江山,增强战斗力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从而使骑兵成为战斗中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元朔四年汉匈河南地战役后扼黄河渡口置西河郡以强化北部边疆纵深防御,将其经营为集结军队的军事基地和重要产粮区。东汉时西河郡为北疆防御北匈奴的前沿和监护归附南匈奴的军事机构,北匈奴势力消失后,东汉因国力衰退西北疆土内缩而内迁西河郡。西河郡的设置变迁与两汉王朝军事实力变化及奉行的边疆政策相关  相似文献   

10.
汉代甲渠候官颇具严密性的后勤管理,是汉帝国军事经济制度、财政制度在边郡地区得以贯彻和执行的高度体现。在戍卒衣装、戍吏俸禄、盐粮等供应方面,甲渠候官的物资消耗数额庞大。每年甲渠候官须定期制作带有预算性质的各种簿籍文书,上呈居延都尉府申请拨付钱粮等各种物资,以满足机构运转的需要。在钱、粮、食盐等物资的领取、输送、储存和分配诸环节,甲渠候官依据严格的规定,管理和使用各种物资,并接受居延都尉府的严密监督,候官自身没有独立的财政权。以财政、经济等有力的手段,汉政府实现了对甲渠候官等军事机构日常运转的有效管控,进而实现了对边郡地区卓有成效的管理和统治。  相似文献   

11.
“云南抚仙湖探密”中的古建筑遗址不是汉代俞元县治所所在地。俞元县治所不是今澄江,而应在今江川的龙街。  相似文献   

12.
挖掘圣君贤相的管理智慧,是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重要内容。汉武帝气势磅礴的战略智慧、高瞻远瞩的权变智慧、不拘一格的任贤智慧,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依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汉代边军有着较完备的组织与管理体系。边郡太守是某一区域边防事务的最高长官,其下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掾属系统。边军的构成也是复杂多样,主要是戍卒与边郡正卒,此外还有募卒、谪卒以及刑徒兵等。边军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和必要的精神需求及文体活动。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屯戍组织维护戍卒的基本人身权利与经济利益,不仅提供各种军需及生活物资,还有必要的医疗保障设施。总体来讲,两汉时期尽管在边疆政策上都曾有过失误,东汉的衰亡也与边患直接有关,但中央政府对边军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一直是汉代边军强大的不二法宝,也是值得肯定的,这对提高边军的战斗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汉文明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汉代文明的繁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启了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进程。对这段历史文明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教育后人珍惜、发扬中国以至世界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学术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史籍和出土文献中关于内郡都尉僚属的记载,认为都尉的僚属及机构设置大体上是模仿郡太守的相关设置,而这一设置可能起源于秦代.同时,其模式也与中央的内朝、外朝相似.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初期,黄老管理实践盛极一时,并取得了社会经济全面复兴、人民生活富足、天下大定的巨大成功。深究黄老管理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在管理的过程控制中,强调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在管理的原则上.强调从民之欲,宽政爱民;在管理者的道德要求上,强调谦恭俭约,以德化民。汉初黄老管理对我国当前改革公共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屏(汉代的胜休县)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中。但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一地区便被纳入《禹贡》九州之一的梁州范围内。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单纯的托古比附问题,而是由秦汉大一统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这种趋势在思想上,便是当时人们的天下观念,在先秦便已萌芽,到秦汉时发生剧烈变革,由文化认同向实际政治控制转变。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变革在新征服地区的人们心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塑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代地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西汉时期是地方教育的形成阶段,以汉平帝元始三年立学官为标志,说明地方官办教育正式确立;东汉时期,地方官办教育在地方官的重视下无论在边域抑或在内地都发展起来。郡文学及其属员承担着地方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乞巧"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之一。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大致统一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乞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成为众多"七夕"乞巧活动中独具一格的民俗活动。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内容、文化价值和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