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冰 《新闻实践》2013,(8):20-22
每年6月,有关高考的话题,对都市类报纸而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在今年6月的这场“新闻战”中,温州都市报策划的“记者报名参加高考进行体验式报道”,最终“自我喊停”,文章没有见报。就此引发的一些话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中说,顶尖的武林高手应该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笔者认为,如果把一张报纸比做一个在新闻“江湖”里闯荡的侠士的话,那么,动若脱兔善于冲杀的记者和静如处子稳守后方的编辑,就应该是这位侠士的两把“杀手锏”。如果这两者动静结合,实现和谐互补,必让使这位侠士“双剑合璧”,爆发出更大的力量,成为顶尖高手。  相似文献   

3.
电视通过“有线”与“用户”连接,网媒通过网络与“用户”联通,手机报通过终端与“用户”联系,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也正在通过渠道向“用户”靠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媒体在“取悦”受众方面的你争我夺,随着“媒体经济”就是“眼球经济”理念的走红,如何吸引眼球成了媒体最头痛也最上心的事。于是诸多都市类报纸(包括晚报、晨报、快报等)开设了《视点》、《深读》、《重磅阅读》之类的透视性、纵深式报道版面。  相似文献   

5.
《传媒观察》2007,(2):8-11
从去年6月开始,新华日报围绕“三贴近”进行业务练兵活动,在进行角色互换时让部主任当半个月“夜班总编”,要求编辑部部门的主任、副主任两人一组,与值班总编一起值半个月的夜班。他们承担值班总编的职责,修改标题,压缩稿件,斟酌版样,参与对整张报纸的出版把关。部主任当“夜班总编”,经过“零距离”参与办报出报的全流程。跳出了部门局限,增强了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对办报终端实践上的贴近。全局上的贴近,也是一种更新形式和更高层次的贴近。本期摘要刊发的就是协助总编辑值夜班的部主任的感受和体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互动”,在社会学中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在新闻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采编人员的交往范围、交往手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各人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和所处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以及工作环境不同,导致记者之间、编辑之间、记者与编辑之间对众多事物甚全同一事物的认识,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朝阳 《今传媒》2023,(10):57-60
新时期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为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与角色定位,不断磨练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并以此为抓手提高自身新闻采编能力。本文阐述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新闻工作者新闻采编能力的现状,提出新闻工作者应夯实脚力,锻炼眼力,增强脑力,磨炼笔力,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满足新闻行业发展新需求。  相似文献   

8.
薛元 《新闻实践》2009,(11):7-9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记者编辑队伍正越来越年轻化。据统计,在已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其中20至30岁青年人最多,占29%;30至40岁中青年人占27%。而笔者所在的温州都市报,作为创刊只有8年的年轻报纸,记者编辑的年轻化则更为突出,平均年龄只有30岁,其中“80后”占了很大比例。年轻人富于朝气,干劲足,观念新,适应市场能力强,  相似文献   

9.
“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开”,这是报业新闻生产流程管理中的一个老问题。《中国水运报》实行“编采分开”机制后的实践证明,采编分开是符合现代报业发展方向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采编质量和新闻生产水平,也促进了中国水运报的发展,报纸发行量和经营创收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全国行业报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深度报道在都市类报纸上普遍开花,如新京报的“核心报道”,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新民晚报的“聚焦”。在杭州出版的纸质媒体中,有钱江晚报的“视点”、今日早报的“第一重点”、青年时报的“焦点”,每日商报的“重点”。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都会碰到一个颇为头痛的问题——选题从哪里来?笔者以今日早报的栏目“第一重点”为例,试谈深度报道的选题来源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汪自力 《新闻窗》2014,(4):66-67
当今中国大陆有影响的纸质媒体,除了屈指可数几家辐射力遍及全国的“大报”外,绝大多数属区域性都市类报纸。几乎每个“区域中心城市”都有一份或数份在名称上或为“晚报”、或为“晨报”、“商报”或为“都市报”的报纸。  相似文献   

12.
2013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亦有不少出自晚报都市报。深刻把握这些获奖精品的成功之处,对于相同类型的报纸多出精品,提升日常采编水平,乃至新闻理念的创新和发展,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一张报纸比做是一个人的形象,那么耍闻版就是这个“人”的“脸”。一张报纸能否吸引人、打动人,要闻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办好报纸要闻版,向来是党报采编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濮阳日报不断推进新闻改革,尤其是在要闻版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闻舆论“导向”问题时明确指出:“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笔者对湖北省内都市类报刊娱乐类新闻进行了考察,发现“三俗”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议都市类报刊要用切实可行的措施规避这一问题,从而引领社会风尚向风清气正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6.
气象新闻是都市类报纸很常规的一类新闻,有的报纸开有专栏,有的报纸开有专版,就是没有专栏、专版,天气有变化的时候,一定会有气象新闻见报,因为谁都关注天气变化,这是最老少咸宜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有学术观点认为,新闻传媒正成为又一权力制衡力量.在我国,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典型的舆论监督栏目,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起到了监督和制约作用,对一些部门违规行政、违法乱纪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坚持“三贴近”原则,把“作风建设年”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关键之一在于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而建立新闻采编基地,记者蹲点下基层,不失为实践“三贴近”,落实“作风建设年”要求,转变作风的好方法好途径。  相似文献   

19.
姜鹏飞 《新闻前哨》2007,(12):49-50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20.
做靓品牌品牌是什么?什么是品牌?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烧灼”。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的欧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