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松终于打出来了! 迎来这一天并不容易,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丁松和我最明白。今天,在探究丁松成功的秘诀时,人们往往归诸于他手中的那副“魔拍”,其实,在行家眼中那不过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海绵胶皮而已。不错,正是凭着这块普通的胶皮,我带着丁松趟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削球的攻击性削球打法。我从中体味到创新的可贵,但我更深的感悟却是如何学习当好一名球拍之外的教练员。  相似文献   

2.
朱世赫与陈卫星都进入了8强,但两人的打法有所不同。朱世赫反手削球旋转变化很强,削得稳,他反手的胶皮比长胶要稍微短一点,但削过去的球很下沉。正手抢拉比较凶狠,力量也大,中台的反拉能力很强。以前丁松有这种球,但是丁松的削球功底和稳健性没有朱世赫好。陈卫星还是以前中国运动员的削球打法,突出了正手中台反拉技术和前两板的抢攻技术。目前中国高水平的削球运动员只有侯英超,与朱世赫有点相似,他打欧洲选手也有胜绩,正手的抢攻和反拉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削球的稳健性还不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乒坛分为4个基本类型和16种打法.削球类打法是欧洲传统打法之一,丁松的横拍两面不同性能攻守混合打法就是在继承欧洲削球打法的基础上,通过“移植”和“嫁接”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新、稳、低、攻”的风格.丁松的成功,至少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种打法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张颖  赵晖 《乒乓世界》2006,(7):34-34
1995年世乒赛,丁松具有突破性的削球反攻打法,不仅搅乱了欧洲乒团的阵脚,还作为中国队的"秘密武器",为中国男乒重夺阔别六年的斯韦思林杯立下了汗马功劳。丁松用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为中国乒乓书写了闪亮的一笔。面对曾经的辉煌,丁松却用"老黄历"来描述那段经历。他只是觉得,"那时候各个方面都还不错,技术,思想都很过硬。"在经历过辉煌后,"秘密武器"变得不再神秘,丁松打法的威力就变得小了许多。1998年,已不再是国家队成员的丁松前往德国开始了自己五年的漂泊生活。丁松觉得在德国的五年把自己的棱角都磨光了,人也变得平坦了好多。大家都说丁松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国内削球选手过多讲究进攻的现象,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最近表示,削球还应该以削为主,进攻一定要建立在削得住的基础上。同时,蔡振华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丁松的成功,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削球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要采用现场观摩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丁松削攻型打法的成功之处。研究结果显示,发球绝、削球稳、攻球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丁松在世界大赛中克敌制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队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打削球的超级运动员,从早期的张燮林、童玲,他们是中国队最伟大的削球手,如今丁松、候英超等一代年轻的运动员也具备了高超的削球水平,削球打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技术风格和技术特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业余选手选择削球打法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削球打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  相似文献   

8.
宋斐  夏娃 《乒乓世界》2005,(11):32-32
34岁的丁松,一部削球传奇。 无锡的全运会赛场上.老丁也许只是个配角,但他在关键场次彰显“第一削球手”的本色,在队友王励勤状态低迷的时候.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力保上海队杀入四强。时而蚕丝掌.时而开山斧.一削一攻,收放自如.而立之年的丁松将削中反攻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凡有丁松的比赛.体育场的气氛就格外热烈.大家最想看到的就是一攻一削的拉锯战和丁松出其不意的反攻.既便与他交锋的是东道主选手陈王己.丁松依然能够获得压倒性的掌声。  相似文献   

9.
从削球、攻球、发球三个方面分析了丁松打球的特点;并从“变”与“应变”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乒乓球战术应用艺术。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09,(4):114-115
《乒乓世界》:你在43届世乒赛团体决赛一战成名,应该说那场比赛让你最难忘吧。 丁松:43届世乒赛,我有两场比赛打得比较好。第一场是团体决赛对卡尔松,那是我打过的最紧张的一场球,因为当时大比分打到了1比1,所以我那场球特别关键。说实话,当时一上场我腿都有点儿软,感觉反手削球一点也不稳定,只能削第一板,  相似文献   

11.
张燮 《乒乓世界》2004,(5):62-63
张燮林点评:对方突然放短,丁松在离台较远的情况下,用右脚上步去削,这种球可以说是削球训练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特别是长短球结合的多球训练中。在本图中,丁松是在上步削球时主动送对方正手位,这一意图在图A6之前尚未表现出来,但从图A7中他击球的拍形、出手的方向和手腕的动作就可以作出判断。实战中,丁松需要预先注意观察对方的站位,如果对方站位靠左方他会送右方空档,如果对方站中间就可能送左方,总之声东击西,不能让对方站定位置发力。上步之后,需要根据自己“送”球的质量高低,及时调整自己的站位,回球偏高就向后退以便防守对方的攻击,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13,(6):110-111
削球质量不能一成不变 在对方连续进攻时,削球选手要根据对方的来球质量不断变化削球的旋转、落点、弧线,以达到干扰对方判断,施加进攻压力的作用。否则,总是一个节奏或一种旋转,很容易被对方先变,造成自己在防守上的漏洞。反手运用颗粒胶削球时,要多结合胶皮的特性,站稳重心,把动作做充分。转和不转的配合,很容易让对方冒出机会球。  相似文献   

13.
丁松,以其风格迥异的削球打法、秘密武器的传奇色彩以及特立独行的“孤独松”处事格调,成为中国乒坛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个性人物,他身上有着一种飘忽不定的神秘感,像一盏晦明不定的灯,在静夜里一闪一闪地撩拨你的神经。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03,(10):15-15
2003年8月6日17时许,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陕西银河国梁客场挑战四川升和的比赛进行到第三场,丁松和朱世赫上陈。随着天空中响起的滚滚雷声,丁松第一个发球即失误,当朱世赫刚刚以3:1领先时,又一处雷声炸起,南充体育馆立刻陷入一片黑暗——停电迫使比赛暂停了近8分钟,四川电视台的现场转播也被迫中断,让坐在电视机前翘首期盼削球大战的球迷们空等一场。  相似文献   

15.
怎一个“削”字了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宏达 《乒乓世界》2003,(10):10-11
自43届天津世乒赛丁松灵光偶现之后,“削球”两个字在中国乒乓球界乃至世界乒坛沉寂了八年之久。这八年间,以弧圈球为代表的攻球技术又有了长足进步,对弧圈球的发展与制约,成了中国乒乓球的核心话题。无论是中远台相持能力的强调,还是直拍反面技术的革新,都没有脱离这一范畴。相比之下,削球这一防守型打法沦落为少人问津的偏门,这在代表最先进技术的男子领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13,(11):74-74
管建华是1985和1987年连续两届世锦赛季军,她用独门绝技削球消灭了无数欧亚强手,故被封为“清道夫”、“狙击手”以及不太好听的“千年老三”。“削球这种技术,其实能代表国家出战就已经完成自己的预定目标了,至于打出世界水平,那是因为中国队的技战术水平确实高。所以,能拿到铜牌,作为削球这种以守代攻的选手,我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削球推为主     
赵晴  远峰图 《网球天地》2013,(3):128-129
在当今职业网坛,运用单反的选手凤毛麟角,削球这项技术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展示空间。如果时光倒退若干年,我们可以看到海宁、毛瑞斯莫、格拉夫、桑普拉斯等一批世界顶尖球员打出漂亮的削球。但在业余层面,由于削球可以突然改变比赛的节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业余球员应该掌握削球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侠 《网球天地》2008,(5):90-93
削球的使用方法在较低的击球点使用×可在多种击球点使用√削球并非只适用于某种场合,而是适用于多种情况。在无法打出平击或上旋的位置你才想到用削球补救,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事实上,削球的击球点范围之广,远远超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3,(7):48-48
这次参加世乒赛,相比两年前的第一次参赛,我更自信了一些。赛前我打了直通比赛、世界杯团体赛和亚洲杯,比赛中自己的表现让我对我现在的打法更加坚定了,觉得削球也能在乒坛打出一片天地,不单单是陪练的角色了。  相似文献   

20.
《乒乓世界》2012,(3):106-107
在前两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削中反攻”套路最终都是在近台完成击球动作。而对于削球选手而言,“由守转攻”的范围不仅只局限于近台。只要对方的拉冲质量不高,或是在自己比较理想的击球范围之内,削球选手完全可以利用正手反拉弧圈球的方式向对手还击。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削球运动员(如丁松、朱世赫、陈卫星、侯英超等)都具有相当出众的反拉技术,其正手实力完全能够与许多攻球选手相媲美。尤其是在实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