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广大教育工作,成为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但是对于叶老的“例子说”有不少人存在着严重的误解,认为它仅仅是叶老对语教材的专门论述。其实,认真研读叶老的教育专和书信,仔细翻阅他主编的教材,可以发现,这是对叶老“例子说”的狭隘理解甚至是曲解。叶老的“例子说”具有深邃的内容和丰富的含义,它不仅是叶老对语教育的精辟论述,也是对各科教育教学的理论贡献,同时还涉及了教材与实践关系的重大问题。综合起来,它应包涵三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教师写“下水文”东城区二里庄小学杨训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叶老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应该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按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下水”一说。叶老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相似文献   

4.
赵文汉 《新作文》2004,(5):27-29
按照叶老的观点。语教育的教学任务是听、说、读、写四大项目。在母语的环境中,“听在课堂外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四大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剩下了三大任务。“写”占据了语教学的1/3的天地,足见其在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语教学中,教师远没把“写”放到理论上所说的那样的重要位置上,作教学存在着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教案撰写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语教师以教“”而对学生育智、培德、启美,可谓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语教师多写“下水作”,完成由“纯读”向“兼职作”的转变,将“教学语”推向“实践语”。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可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叶圣陶语教育论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张志公先生把语教学定位为“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叶老也认为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不待教师改”。结合目前的语教学现状,笔认为,高中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语能力的培养上。这里所说的语能力,就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读懂章并且会写章。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义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下水”一说.叶老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地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地说法.就是‘下水’。”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的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完全一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  相似文献   

9.
商镭 《吉林教育》2009,(4):25-25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给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师如果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对教师本人以及指导学生写作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过,习作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的痛,教师费力,学生苦恼。教师常常感叹:怎么始终就游不出那个似乎能看到边的迷蒙之海,怎么就始终走不出那个似乎能看到尽头的荒原呢?《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3期“开篇的话”刊载了贾志敏先生的《“叶老教子作文”的启示》,介绍了“叶老教子作文”的做法,其法甚简,道理却深,让人感慨万千。反复读。蓦然醒悟,原来仅仅一个“懂”字,竟然点醒我等梦中之人。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