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所谓“兼爱”,意是整体的爱、平等的爱,人与人平等相爱,不能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兼爱”思想恰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伦理原则,有兼爱之心,使利己心(爱己)与利他心(爱人)之间的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取得双赢、多赢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也是现阶段社会走向和谐的道德需求。  相似文献   

2.
人道新探     
所谓人道,作为人道主义道德原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来说,人道是基于人是最高价值的博爱行为,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任何人都当人看待的行为,简言之,就是“把人当人看”的行为:“把人当人看”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就其狭义来说,人道是视人本身的完善为最高价值而使人成为可能成为的完善的人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自我实现的行为,简言之,就是“使人成为人”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高级的总原则。人道固然是一种应该如何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但就其实质来说,乃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善待被统治者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相应地,人道主义固然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理论;但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关于人道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将人道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的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治理最高道德原则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事“立人”工程,并自觉地把它提高到宏观的理性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作家。他不仅在理论上倡导,更以丰硕的文学创作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对封建文化不遗余力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改造正是他“立人”思想的演展。他的“主人”思想,以“救人”为手段,以“新民”“新国”为目的和中心,形成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传统道德为主体的,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仁"是最高目标,"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是其中的精华。文章首先介绍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内容与其价值分析,指出"仁"乃全德,仁者爱人是"仁"的核心,"仁爱"的要求首先是爱亲,其次是爱众。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我们中国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并且培育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同时仁爱思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人们的需要和利益问题是整个人类道德的基础,道德原则及其规范的本质是要妥善地处理人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社会功利性原则是人们进行道德判断的基本原则。为了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功利性原则的基础上又产生出四条辅助原则,即“公平正义”原则、“推己及人”原则、“笃行实践”原则和“自律慎独”原则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这种理想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主要存有三种界定,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本文认为孔子的政治理想实际是一种“道德理想”即“天下归仁”的和谐社会,这种理想不仅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既具有历史的限定性,又有超历史的内涵。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超历史的内涵就是以“知人”“爱人”为特色的“仁”“德”精神,它实质是一种“人性”的自觉与升华。我们的时代物质生产水平有了高度的发展,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已成为清醒的自觉,需要创建理想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因此,未来的中国和世界需要孔子精神,孔子精神只有在未来的中国和世界才能真正闪射出其光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仁”,至今在学术界仍存有争议:如把仁的主要内容简单解释成爱人,把仁者爱人理解为泛爱众,忠、恕分别是实行仁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在此通过对“仁”相关概念的分析,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突出孔子仁的思想的普世价值和伦理价值,从而揭示“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基本的教学能力。其修养包括:对学生的友善、宽容、慈爱、公正;良好的仪表、风趣的语言、广泛的兴趣以及对差生的关注、耐性等等。 待人和善公正,对所有学生都富于宽容仁爱之心,是做老师的准则之一,教育家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起码的道德。孔子不分门第高低招收学生的“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绝没有  相似文献   

10.
论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理念古已有之,孔子和谐教育思想是我国和谐教育理念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为政在人"、"知行合一"等思想是其和谐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重建当代教育精神价值、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以及建设国际和谐环境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杂文数量很多 ,文字艰深 ,艺术风格独特 ,而掌握其艺术特色 ,对理解杂文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说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是打开其深刻思想内容的钥匙。鲁迅杂文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四个结合” ,即诗与政论的结合 ,“类型”与“画龙点晴”的结合 ,幽默与讽刺的结合 ,“快”和“小”、“准”和“狠”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道德"概念的历史回顾--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道德”概念 ,从古希腊到现当代 ,人们分别从人的本性、自然法则、理性原则、城邦秩序、美德、人的心理机制 ,行为规范、社会调节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回顾这些对“道德”概念的思考 ,有助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和把握 ,也有助于现实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学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西方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也具有值得挖掘和传承的丰富的宝贵遗产。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人道主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概括地说,马克思以前的人道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表现为四种基本形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的人道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道主义。这些理论思想都对马克思日后形成的科学的人学理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尊重人;接受人的独特个性;相信人自我改变、成长、进步的能力.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形成,源于西方的三大思想基础:新教伦理、人道主义、社会福利观念.儒家传统思想与之相通之处,如仁者爱人、大同社会、知礼以立、以和为贵等.厘清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境,更好地吸纳融汇西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文学家,其成就以长篇小说最为突出。狄更斯思想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但是,他的人道主义更多地侧重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作为一个思想家,狄更斯是不深刻的:作为一个道德家,狄更斯却是杰出的。形成狄更斯的道德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一一列述,只指出一点:狄更斯生活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以讲究道德而著名的,这种时代氛围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的论述,这对于正确对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有着重大意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而其出发点都是抽象的人性论。这就导致它在社会历史的动力、历史规律、历史尺度、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不论强调“人”是费尔巴哈所说的“现实的人”,还是借口马克思主义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坚持“人是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命题,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就是抛弃从抽象的人出发,而从物质生产方式出发,创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我们不允许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否则马克思主义将会退回到历史唯心主义那里去。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最关注和着力“研究”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立人”,即唤醒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对中国人的“研究”,从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入手,着力寻求“立人”的系统机制与内在机制,为重建民族自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关于中国人的诸多思考中,积淀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上升到了文化哲学的高度。综观鲁迅一生,他对中国人的“研究”是全面、深刻的。从客观存在的形态看,潜心学过医的鲁迅的心屏上,映现出了这样三种类型的中国人:病态型、常态型和超常型。相应地形成了中国人的三种人生图景,它们常常混融在一起,既  相似文献   

18.
要求实现社会平等,是鲁迅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继承和引进各种平等要求的合理内容,加以改造与重构,形成了自己的平等思想。他的平等思想,是重在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等级观念进行否定与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他要求“消除一切等差”,实现全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及人格的全面平等。鲁迅的平等思想,反映了被压迫阶级人民的共同要求,又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允许鲁迅本体的多元化存在,但论析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能悖离鲁迅其人的实际及其应有的文化地位。“真”是鲁迅精神、思想、人格、文品的升华和精髓,也是我们最应珍视的鲁迅“文化遗产”。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鲁迅都应是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他的意义又从来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变革是五四思想文化运动中最为沉重的话题,也是新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冯沅君,以叛逆的爱情为旗帜,追求“人”的意志自由,高扬“五四”提倡的“人的道德”。但是,由于五四先驱者们道德变革思想理解的局限,使得冯沅君及其笔下的女性在反叛旧道德、追求新道德的路途上,表面呈现绝决勇敢的姿态,其实深陷怯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