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孙悟空"名字的佛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表达了大量的佛教义理。也给“孙悟空”这一名字注入了丰富的佛教内涵,它反映了作者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和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作品中许多诗词和回目所包含的佛教含义、金箍棒和金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某些章节和情节所具有的哲理意义、行文中出现许多谈空的诗句、作者对孙悟空师父的选择和《心经》内容所以大量出现的原因等多个方面,都反映了“孙悟空”的这一佛教名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宣讲了大量的佛教义理,《心经》内容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作品不仅全文引用了《心经》并在作品中多次提及,且师徒间以之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作品对《心经》部分原文一再引用,对《心经》义理一再发挥和阐释,化《心经》名相为人物形象,在《心经》空观的影响下,作品穿插了大量谈空的诗句,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心经》的崇爱,而且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佛学美感,也拼成了作品宗教内容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3.
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必须将僧肇佛学纳入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主题,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资源。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从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说立场出发,提出“非有非无”、“非动非静”观念,否定魏晋玄学有无论、动静观关于现象世界和本体存在的实体性理解,从现象世界存在本性的角度论述了性空观(“不真”)和性住观(“不迁”);其二,承续魏晋玄学的体用论主题,在“即体即用”的体用论基础上,阐发了有无一观(“即万物之自虚”)、“即动而求静”的观念。僧肇在正确理解和坚持般若中观学说的前提下,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理论意向,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般若中观学说与老庄玄学思想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中国化的方式及趋势起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佛经《金刚经》由梁昭明太子萧统科为三十二分 ,素为历代诠解家所重视 ,本文取用萧统划法而对“正信希有”分节给予分析与阐释 ,认为之中包含着大乘般若学的核心原理、佛学证悟的途径、方式及释迦牟尼对佛教未来行世的预测等内容 ,认真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准确把握《金刚经》和佛教义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的著名高僧.他的思想理论对以后的中国佛教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慧远的佛学思想来看,他接受了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说,特别是其中"一切法实有"的思想,因而认为法性是法真性,是不变的实体.这与"缘起性空"的般若学说是不一致的,所以受到鸠摩罗什的批评.另一点是慧远十分欣赏犊子部一系《三法度论》所说的"有我"思想,以为"我"(慧远称之为"神")是一种超乎精神与形体之上的东西,并因此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中,以形尽神不灭的议论来反对当时的神灭之说.  相似文献   

6.
西游故事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甚至作品的某些内容是违背佛教的.从这层意义讲,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佛教于东汉初期传入中国,经魏晋,至南朝梁武帝时达到鼎盛,兰若众多,规模宏大;法会常设,上至帝王公卿名士,下至黎民百姓,崇信佛教蔚然成风。而皇侃的《论语义疏》正是完成于这一时期,尽管是对儒家经典《论语》作解释,然时风所及,其不可避免地受到佛学思想影响,无论是在用词、体例,还是在思想阐释等方面都留有佛学思想之痕迹。  相似文献   

8.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庄严净土”系《金刚经》中阐明核心观念的一个重要段落,本文着重对其所蕴含的大乘般若思想给予尝试性阐释探讨。  相似文献   

9.
佛学在中国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人我国的,据史书记载,东汉旺帝永平十年(公元97年)出现了最早的汉译本佛经《四十二章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统治者的全力提倡,门阀士族及其知识分子信仰佛教,大批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印度兴起的后期佛教大乘宗的“般若”学,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无,客观物质世界是虚假的。这种理论很适合当时社会占统治思想的玄学的口味,于是佛学很快玄学化,成为中国封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学,使佛学达  相似文献   

10.
《老残游记》不仅具有谴责小说的特点,更承载着作者刘鹗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二集》所塑造的逸云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作者终身奉行的思想理念。本文通过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解读演绎,剖析了作者不太为人关注的佛教素养,并透露出一个饶有趣味的信息:晚清儒学潜流太谷学说,在其思想内核中,更有着极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1.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境和心境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月意象所隐含的"感物(事)"模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佛学思想对苏曼殊的诗歌影响巨大。受“苦”的理论的影响,他写出了许多悲凉凄清的苦情诗;受“菩萨行”观念的影响,他创作出了充满激情的革命诗篇和悲切的爱国诗篇;受“色”“空”思想的影响,他最终冲破情障、勘破红尘;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闲适诗境界澄明虚静,富有禅意。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14.
关注天下百姓之苦是宗仰佛教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直接歌颂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宗仰诗文创作的中心主题;宗仰的诗文创作在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体现了宗仰将中国佛教振兴的命运同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15.
《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泰戈尔神秘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也表现了一个伟大诗人自由地描绘其创造性心灵中所呈现的神奇景象的艺术功力。《吉檀迦利》35首更集中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世界观。在这首诗里,“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以非常朴素又充满想象的诗句表现出来,并与诗人对印度未来强烈热切的希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爱祖国、爱人类的进步思想,更表现了诗人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王维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王维描述成一个佛教徒,一个隐士,一个田园山水诗人,并习惯于对王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以及王维同陶渊明,谢灵运等田无山水诗人的传承关系作分析,这种研究有其合理性,但以偏概全,据统计,王维存诗四百多首,田园山水诗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王维诗歌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蕴涵的情感也相当复杂,故“佛教徒、隐士,田园山水诗人”还无法概括王维一生及其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状态,而从王维与阮籍的关系角度入手可以破解王维研究中的许多迷茫和王维自身及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心态,从而揭示王维的“生命本相”。  相似文献   

18.
连云港区域的佛、道活动,早在东汉时代就已开始。千百年来,古海州地区的佛寺道观星罗棋布,金碧辉煌,与山海奇观相映相衬,吸引历代文人为之顶礼膜拜,盛加咏赞,这便是古海州地区佛寺道观诗层出不穷的原因。这些佛寺道观诗,客观反映了佛、道活动的历史遗迹和当时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灵山仙境的咏赞和与僧侣道徒的友情,从而为连云港市作为“东海名郡”增添了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古海州的寺观山海具有万古长新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从钱起佛禅观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揭示其隐逸思想的佛禅原因,以及佛禅意象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从而说明佛禅文化对钱起的深刻影响和对钱起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浸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