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受众阅读需求多元化、客观上可供选择的报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地市报应该怎么办?我们常德日报的思考和实践是:在增强必读性上下功夫。 增强必读性,必须强化读者意识,将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嫁接各类报纸优势,使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更具影响力、吸引力。 一、强档推出“特别报道”,用冲击力增强必读性。 今天的党报读者,其阅读需求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既喜欢浏览短、平、快的新闻,也喜爱有深度、由表及里、与人们喜怒哀乐相关的报道。 近几年来,常德日报围绕人物、事件、热点等三个方面,不断推出“特别报道”,讲…  相似文献   

2.
《华西都市报》从1995年元旦创刊至今,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在中国都市报报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笔者以特别报道进行分析。特别报道作为都市报新闻版块大家族中新兴的生力军,值得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的发展,满足读者的口味,《华西都市报》突破“短、快、广、软”的传统风格,建立了“可短必短,当长则长”的新理念,开辟“特别报道”,受到读者欢迎。希望通过对《华西都市报》特别报道的分析,对各大报刊的版面策划和新闻运作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也谈“评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评论价值”?潇雨同志提出:“‘评论价值’就是指新闻中是否蕴含了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的、重要或新鲜的思想观点。蕴含了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有‘评论价值’,没有蕴含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没有‘评论价值’。”(《“评论价值”刍议》,见《新闻战线》1984年  相似文献   

4.
企事业报有许多特殊的优势,诸如地理的接近性、传播的便捷性、反馈的灵敏性、读者的同一性等等,而这些,恰恰是大报所不具备的。而这些优势,在要闻版体现的最充分,因此,企事业报要想办出特色,能“人”读者之“心”,必须抓好一版。 1、大信息量多体裁。企事业报大都是周报,周期长,版面小,而企事业单位,每时每刻都有新闻发生,这些新闻中有许多都具有新闻价值,都是读者需要的。加大一版信息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短新闻、图片新闻、标题新闻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和报业市场化趋向的不断深化,各地省级晚报(都市报)的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报业的一大亮点.它们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特征,通过独特的新闻视觉,贴近群众,干预生活,以生动活泼、敏锐泼辣的风格广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在省级晚报(都市报)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报道”发挥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各省级晚报(都市报)的“特别报道”由每周“周末版”、“星期刊”进而扩展到每日推出固定的专版,如华西都市报、三湘都市报、大河报的“特别报道”,楚天都市报的“大特写”,燕赵都市报的“社会描述”,齐鲁晚报的“纵深新闻”等等,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与肯定,极大地促使报纸发行率上扬,促进了报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瑞隆  熊威 《新闻前哨》2004,(4):25-26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党委机关报上出现了“今日关注”、“特别报道”等专版和“热点追踪”、“新视点”、“记者广角”、“本期聚焦”等栏目。这些专版和栏目刊登一些新闻性强、主题鲜明、较有深度、有可读性、篇幅稍长的文字主稿(不是常规性的通讯或新闻述评),有的还链接“背景资料”、图表等。这类立体型报道的主稿,业内人士习惯地称为“特稿”。我们认为,党报特稿是新闻“深加工”的复合品。现结合采编实际,对党报特稿的选题等谈些想法,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每天,翻开报纸,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的会议新闻。它已成为宣传和解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新信息的一种主要报道形式。如果我们逢会就报,报道方式又是老套路,势必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套话、空话和长长的名单之中。读者不感兴趣。其指导性也就大大削弱了。那么,会议报道到底如何改?首先。不能“有会必报”。会议能否成为新闻,关键在于会议内容有无新闻价值。有的会议,如“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政治性会议,不论其开会本身还是会议内容都有新闻价值。而有的会议,如工作例会,专业会议等,开会本身也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不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8.
有人可能会问,地方报纸多报道“天下事”,岂不是丢掉了自己的特色?我认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地市报的特色,不在“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不是唯有“独家新闻”才能体现,也不单纯是本地的“地方特色”。报纸办出自己的特色与办出地方特色不完全是一回事。地市报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所刊新闻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即对本地区读者的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加上时新性、趣味性以及使新闻价值充分体现的编辑手段。之所以说努力向读者介绍“天下事”丝毫也不会影响地方报纸的特色,是因为选择反映“天下事”的新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与本地读者有地理上、心理上的接近性,与读者的切身利益在  相似文献   

9.
从每天收到的读者反馈中,我们深深感到,许多读者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杂志,关心着我们的工作。近几个月,读者更加细致、专业的提问和建议,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鞭策作用。 保持栏目的纵深性 本刊版块分割、栏目设置的结构方式已得到多数读者的认可,“特别报道”、“新闻背后”、“采编方法”、“本刊视点”等版块一直深受读者欢迎。湖南读者周建设提出,同一个栏目的文章应是连续的、系统的,是上一期的深入和细分,但近期个别栏目的文章选题缺乏连贯性和纵深感,让读者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评论价值”?潇雨同志提出:“‘评论价值’就是指新闻中是否蕴含了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的、重要或新鲜的思想观点。蕴含  相似文献   

11.
读9月16日《生活日报》,见有一篇新闻标题曰:“闻所未闻相面竟有段位——骗你白骗对错都得付钱”(双行题)。看了标题,不明白是怎么一档子事,尤其是那个“骗你白骗对错都得付钱”,真让人糊徐:骗子行骗本来就是坏事,还讲什么对错?骗子不白骗人,难道还能付给被骗者报酬吗?再读新闻内容,原来是“15日中午,记者外出采访,途经省医科大学门口时,路边突然窜出一中年男子,声称记者近期将面临人生重大选择,须相上一面才可化险为夷,光明无限。记者明言不信此术,但这位自称来自徐州‘相面世家’的陈姓男子却掏出一绿皮证书炫耀:我…  相似文献   

12.
童钟鸣 《新闻界》2003,(3):25-25,39
加快新闻改革,需要创新舆论监督形式,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在舆论监督实践中如能运用好“读者讨论”这一形式,可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舆论监督的质效。一、“读者讨论”新闻实践的理性思考“读者讨论”有其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更有其理论根据和基础。其一、“读者讨论”是唯物史观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读者,亦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劳动者),他们是社会的主人,创造世界和历史的动力。“读者讨论”就是让广大读者(群众)参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及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充分地体现了“群众是创造…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的成功在于它尽可能反映新闻的最大价值和瞬间形象的“冲击力”。《铮铮铁骨搏风浪》就是这样一幅较成功之作。 ’98抗洪抢险先后持续了2个多月,其间发生的新闻有多少?但真正有特点的新闻要在时间的“突发”上突现出来,要在事件的复杂性、严重性、显著性、对群众(读者)的震动性和吸引力中显现出来。《铮铮铁骨搏风浪》就是反映某红军师1400名官兵和3000当地干部群众,在6级大风中搏击风浪,用血肉之躯护岸保堤的情景,反映  相似文献   

14.
1997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工地现场,一艘披挂着“中央电视台”和“CCTV”巨幅标志的大型游轮静静地停在距离上游围堰龙口只有200米的江面上,一架印有中央电视台台标和“CCTV”字样的白色“直少直升机不时在工地上空盘旋……中央电视台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在这里全面展开。这是中央电视台继’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大型现场直播报道节目。中国电视新闻史将以浓重笔墨记下这次特别报道所取得的若干历史性突破。把演播室和播控中心搬到新闻现场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在报道手法上…  相似文献   

15.
读者看报,总要拣那些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新闻来读,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个“接近性”在起作用。接近性不仅有地理上的接近,还有心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性,也叫距离的接近性。事件发生地点与读者、听众在空间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西方报纸、广播十分重视本市新闻和地方新闻,这是基于对读者的科学分析得到的答案。苏联心理学家多柏雷宁认为:“引起人的注意的原因有三类,一是外界刺激;二是人的内在兴趣;三是人们已有的  相似文献   

16.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17.
《视听界》2014,(1):10-11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获好评 日前,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江苏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专报第110期上就江苏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的事迹作出批示:“这样的‘特报部’值得总结、学习、推广。”江苏新闻广播特报部成立三年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稳妥准确地实施舆论监督,采写播发了580多篇舆论监督稿件,没有一起因不实或违规采访而被投诉,没有一个记者在采访制作过程中收受钱物。  相似文献   

18.
真实的魅力美国记者斯诺认为,真实就是美.美不是花里胡哨或豪华的包装,它是事物内在精神的品质.谁挖出了事物的本质,谁就“偷到了维纳斯的腰带”.1996年6月29日,南京新街口一家豪华商厦与香水公司联合搞促销活动,将20万元的香水洒在大路上.一些报社记者受邀参加这一活动,按“惯例”,有礼品赠送,记者拿人家的手软,只好照商家的宣传词写些“通稿”.说这是“美化马路、净化环境”.《扬子晚报》记者李程骅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写出了“马路洒香水”的新闻,刊登在《扬子晚报》一版,对商界炫富、奢侈浪费进行了曝光.“20万元洒在干道上”一时成了热门话题.这一新闻被全国许多报刊转载,人们对这类“吃金子’、“牛奶浴”等有悖于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的活动提出了批评.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张扬糜费?这是真实的胜利.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只热衷于胡编乱造,小题大作,抓住一点新闻由头铺陈开去,掺沙掺水,甚至为了某种原因编造假新闻,此事一旦发生,正如穆青所说,“这将是一种可怕的‘信托危机’”.得不到读者的信任,文章何来魄力?硬软相济的魁力所谓硬新闻,即指反映重大题材,有指导性、权威性、思想性的新闻;而软新闻指写得轻松活泼,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美国《哈特福德报》刊载了一篇《从数字中看变化中的美国》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大家》主编李巍。话题从近几个月来似乎《大家》没什么新闻聊起。李巍说:“没新闻也许正是好事。太喧哗容易浮躁。一个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掌声和叫好声中,何况是一本刊物。《大家》从新闻的热闹中跳出来,就是想自己冷却一下自己,平平静静地干点事。真正的事业总是以冷清和寂寞为伴的。其实,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中,《大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与创刊时相比,《大家》的读者扩大了三倍。”我说:“一些读者对你‘逃离’新闻不理解。”李巍笑了笑说:“这些读者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他们喜欢《大家》,但他们错误地把《大家》当成了‘明星’。《大家》不是‘明星’,‘明星’是容忍不了寂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张日报,抓新闻是“看家本领”。近几年,《北京青年报》在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意识: 一、判断新闻价值要有“读者意识” 应该说,所有办报人都讲读者意识,没有读者,报纸便无法生存。但是,要把这种“读者意识”贯彻到底,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