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赋予了中餐菜名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在比较中西菜名中各自独特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探讨中餐菜名的翻译,提出翻译过程中需考虑翻译目的,遵循"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依据预定翻译目的,菜单翻译需遵循交际标准与文化标准两大翻译标准,以成功实现翻译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得以进行的依据.从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以来,中西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历时的描述性研究,发现翻译标准经历了从散论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当代翻译理论家们就翻译标准似乎已达成共识:翻译标准是一个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层次随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3.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都在进行,提出了各种不尽相同的观点。本文回顾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指出我们不应用一种绝对的、纯客观的标准去衡量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4.
宋扬 《考试周刊》2009,(16):42-43
通过对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分辨出双方译论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短处,知不足然后有所学,另一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相同的难题,比如翻译的标准、风格的传达、文化的障碍等。对于这些问题,中西译论中都有大量阐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从而推动翻译实践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思维决定语言。各民族独具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它独特的语言表达方法。中国思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象征性和暗示性;而西方则重视语言的分析性、逻辑性和形式结构化。实现英汉语交流的翻译就是运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第二次思维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西思维模式比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决定语言。各民族独具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它独特的语言表达方法。中国思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象征性和暗示性;而西方则重视语言的分析性、逻辑性和形式结构化。实现英汉语交流的翻译就是运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第二次思维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8.
樊燕龙  刘瑜 《文教资料》2006,(33):165-166
本文比较了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翻译标准。奈达的“动态对等”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性,实际操作性以及理论指导意义;严复的“信达雅”倾向艺术和美学,相对抽象。两者在追求忠实性,遵守读者适应性两方面有相似性,但在理论系统性和实践指导性方面有较大差异。中西思维差异是导致其区别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写照,通过对其进行含义界定和分类,比较分析中国特色词汇中西翻译策略及其原因,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现状、时代背景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中西酒既有不同的起源,又有各自深厚的文化蕴涵。本文探讨中西酒文化的不同起源和与酒有关的特有的文化词汇,并研究了中西方与酒有关的成语和中西方酒名互译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身份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的性别化视角日益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柏虹 《考试周刊》2010,(53):34-35
姓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的社会指称.本文分析了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反映了人们意识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名的翻译应和其国家文化结合起来,做到名从主人,译者还需以从俗为标准,努力探求既能切音又能"思义",将音义合二而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保红教授的新著《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2018)以中西共八位译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各位译者所处历史时代的诗学与翻译诗学,深入剖析各位译者的翻译观。通过对大量译例文本内及文本外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每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的选择进行了庖丁解牛似的剖析,并据此对比分析了中西两大译者群在五大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差异。与一般的古诗英译研究相比,该书的翻译诗学及中西对比视角均显得独树一帜,而作者开创的从绘画、书法等多维艺术视角对译诗进行研究,定将引领古诗英译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毛翠 《培训与研究》2010,27(4):132-134
语言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中西酒既有不同的起源,又有各自深厚的文化蕴涵。本文探讨中西酒文化的不同起源和与酒有关的特有的文化词汇,并研究了中西方与酒有关的成语和中西方酒名互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该文简单阐述了中西关于红色的文化差异,说明在翻译中西有关颜色的词语时应十分谨慎,以免造成歧义,引起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社会是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民族文化中,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强调等级的差异.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是一种很常见的称呼形式.同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恰好相反,西方人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长大后便要各自独立门户,他们很少有三代同堂现象,他们的亲属观念较淡薄.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般的亲属与其他人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也就没必要细分是宗族还是外族.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的差异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文学已有了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积累中,我国的文学形成了既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相联系,又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有显著不同的审美特征。深入研究这些审美特征,既是发掘和继承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需要,又是对近几年泛滥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反驳与匡正。  相似文献   

19.
中西爱情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学发展史上,爱情诗歌的艺术魅力各显风采、中诗集中于唐宋,西诗较突出地表现在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中。两者均旨在抒情,但表达方式呈相逆趋势。中诗往往含蓄隐晦,充分借助物境,感物起兴。主体常为隐性,主客观,心与物紧密相交。西诗达意直观,激烈张扬,亦旁惜他物,但凸现显性主体,主从关系脉络清晰。导致二者异性的根源深厚。  相似文献   

20.
王碧 《现代语文》2007,(6):122-123
翻译是人类最古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之一,伴随着翻译活动,必然会有对这一历史悠久的活动的思考和评价。本文从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的差异提出了制定翻译批评标准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