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史著作中,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可以说是最为杰出的巨著之一。对此,马克思曾说黑格尔是一个“最了解全部哲学史的人”(《马恩全集》第29卷第529页)。恩格斯赞誉其为“最天才的著作之一”(《马恩全集》第28卷第203页)。列宁则专门仔细地研究了这部著作,并作了详实的摘要和评注,说“黑格尔在哲学史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东西”(《哲学笔记》第273页)。那么,黑格尔哲学史研究何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原因何在?我认为,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有几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前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第四卷五三四页《上海文艺之一瞥》一文的注说成立于一九二○年,这大概是根据茅盾《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宗旨》一文所说:“民国九年(一九二○年)十一月‘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这是记错了,茅盾在《关于文学研究会》(见1959年5月《文艺报》和《文艺月报》)中已予以订正为一九二一年一月成立,但没有指明是哪一天。丁景唐在《对〈鲁迅全集〉注释的几点意见》(见1959年第20期《读书》)中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生长在可为中国模范的名城里的杨荫榆女士和陈西滢先生,真是洪福齐天”一段文字。《鲁迅全集》(1981年版)注:“模范的名城”指无锡。陈西滢在《现代评论》发表的《闲话》中说,“无锡是中国的模范县”。鲁迅后来写的散文《无常》中又有如下文字:“凡有一处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学者或名流,他将笔头一扭,就很容易变成‘模范县’。”《全集》注又说:这是对陈西滢的讽刺。陈是  相似文献   

4.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5.
关于郭沫若旧体诗词及楹联的注释,去年我在《求索》第一期、《湖南师大学报》第二期、《贵州社会科学》第三期和《沫若研究》第三辑上,相继发表了四篇文章,对诸家注释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兹作注释质疑续补,再向专家学者们求教。一、《郭沫若全集》注释商榷(一)“怀石理则那”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晨曦映江渚,朝气涤胸科。揽辔忧天下,投鞭向汨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则那?——《过汨罗江感怀》1926年作对于诗末一句的“那”字,《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注  相似文献   

6.
《说听》是明人撰辑的一部记载奇闻异事的笔记小说集。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4种不同的署名:一曰“陆延枝”。见《烟霞小说》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及《吴县志·艺文考》等。二曰“陆粲子”。见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三曰“陆粲”。见刊印于民国四年的《说库》本。四曰“陆廷枝”。见《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恩全集》第1卷,第121页)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特定条件下,适应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弄清楚它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就是我们准确地把握毛泽东同志这一光辉思想的前提条件.现在哲学界有些同志为了把实事求是同哲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的原因,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如赵新尉的无子说;(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2年第21期)王汝弼的太守阴谋掠夺人妻说;(见陕西人民出版社《乐府散论》)刘国力的嫉恨说;(见《语文》杂志1988年第3期《关于刘兰芝为何被休》)游国恩的不够勤快说;(《论“孔雀东南飞”的思想性及其他”)唐弢的门第不配说;(《论故事诗“孔雀东南飞”》)还有王运熙、孙殊青等人的不顺公婆说等等。凡此种种观点,在分析研究其作品时,都能够尊重其原文的某些事实,自园其说,有一定学术价值。今笔者再谈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劳动工具是社会主体客观地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杠杆,是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3页。以下凡出自《马恩全集》引文,只注卷次、页码),是主体社会生产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于劳动工具的主客体归属问题,理论界意见尚未统一。而正确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明确地将劳动工具划归为主体方面,这不仅体现着一种逻辑的必然,而且  相似文献   

10.
(一) 关于《静夜思》的主题,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引胡震亨云:“思归之辞也”。近人说法也是大同小异。有的说是“写游子的乡愁”(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有的说是朔描写作者在寂静的月夜,触景生情而兴起的对故乡的怀念"(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11.
洪静渊同志对苏轼词“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两句的校刊和断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小乔初嫁了”中的‘了’字是下一小句开头‘正’字的错写和误植“(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2期),认为原文应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生年月日有的说志敏生于一九○○年(《革命烈士诗抄》等书),有的说生于一八九九年(邵式平:《追念方志敏同志》),方志纯同志也说生于一八九九年十二月(《秦淮一叶枫》,载《碧血丹心》)。邵、方两位同志,一为志敏的小学同班同学,一为志敏共祖父的堂兄弟,且都是志敏多年生死相共的革命战友,其说法应是最可信的。拙作《青少年时代的方志敏同志》(载(《争鸣》八一年第3期)依据方志纯同志的说法,按过去通用夏历习惯改为“一八九九年夏历十二月”。至于志敏生于何日,一直无人提出。最近中共上饶地委主持编写的《方志敏传》(已定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印行)载明,志敏生于一八九九年夏历七月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先来看两组例句: Ⅰ组中的两个“有”都是动词:一个表领有;一个表存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是Ⅱ组中的“有”,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动词表比较(如吕叔湘先生等),有的说是介词表比较(如宋玉柱《介词“有”应该肯定》,见《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问题,朱务善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见《历史研究》1962年第四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朱务善先生说:“五四革命运动既不同于包括辛亥革命运动在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式”。“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主义运动中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阶段,它揭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为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开辟了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但还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尚未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阶段。”总的来说,五四运动的性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里,朱务善先生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绍兴师爷”的注释,见新版《鲁迅全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卷《朝花夕拾·无常》篇.1926年1月30日,陈西滢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致志摩》的信.信中诬蔑鲁迅“有他们贵乡绍兴刑名师爷的脾气”.为此,鲁迅在《无常》中借对故乡“迎神赛会”时“活无常”形象的记述,揭露鞭笞了貌似公正而实是维护旧势力的陈西滢一类的无耻文人.  相似文献   

16.
谈读书     
[自学提示] 本文选自一九六一年一月份《世界文学》.作者培根,是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的著名哲学家,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恩全集》第2卷,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培根的著名格言.《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出现,谈如何读书,其中有不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清明上河图》名称的来历,有人说,图画表现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名称和季节有关。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孔宪易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美术》1981年第2期)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是秋景而非眷光。  相似文献   

18.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半国家。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及其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一思想,对我们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是很有意义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半国家的思想,在马恩著作中有过多次阐述。例如1873年恩格斯在《政治冷淡主义》一文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专政,只是“赋于国家以某种革命的暂时的形式”。(《马恩选集》第二卷第556页)1875年恩格斯在给倍倍  相似文献   

19.
1841年3月,马克思写成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鸩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別》(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作者注),4月6日向耶鲁大学提出申请,哲学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写道:“这位极有资格的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本人认为该候选人实应授予学衔”。(《马恩全集》第40卷,第898—899页)同月  相似文献   

20.
(上接本刊2009年第1期) (三)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布洛夫在其名著《中国现代哲学》“关于中国三次哲学论战”一章中,详尽地评介了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全过程以及他对论战双方的看法。他说:这个问题,首先是由郭月争在一篇文章里提出的。1958年,郭月争在《哲学研究》第一期发表文章,文章里写道:有些哲学家几乎不采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