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国强 《文教资料》2005,(33):108-10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编了金开诚先生的散文《漫话清高》。清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较为独特的概念。金先生以通俗活泼的语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阐述了清高的内涵和古人评判清高者的标准,分析了历史发展中清高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文章穿越古今,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文笔质朴而洒脱,很多见解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作者提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也应保留一点清高的观点,更是发人深省。从教学角度看,这类说理性散文情理复杂而深刻,阅读时首要问题是理清作者的观点。只是,我在拜读《漫话清高》时,总觉得金先生的思考广则广矣,深则…  相似文献   

2.
2004年6月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将原第三册第五单元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现版的第14课《漫话清高》一文,作者系北大教授金开诚先生,文章试图以“漫话”的方式让人了解“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李长城 《现代语文》2008,(12):50-50
一、清高的模式补充按 《漫话清高》一文作者开篇的观点,清高有两层含义:一为清正,二为孤高:其模式为二:一是远离富贵,二是才华横溢。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许由、苏轼、陶潜、李白、孟浩然等事例。笔者妄自揣测作品的脉络后发现,清高似乎还有一未被发现的模式,在此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将原第三册第五单元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现版的第14课《漫话清高》一文,作者系北大教授金开诚先生,文章试图以“漫话”的方式让人了解“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本来提出这个话题以及作者的命意是相当有价值的,但在仔细研读文章后却令人大为失望,文章对“清高”的文化底蕴、价值评判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等问题的分析表述颇有不当,有贬低古代隐士精神价值之嫌,且听笔者依作者思路一一道来:文章先说“清高…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的教学进步,与两个课堂瞬间的反思紧密相关。其一在哈尔滨,与陌生的高二同学学习金开诚的《漫话清高》。在引导、自读、分组交流之后,我提出展示自读成果。话音未落,几  相似文献   

6.
彭光品 《学语文》2007,(2):23-23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所选的《漫话清高》一文,系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开诚教授撰写的一篇随笔。在这篇文章里,金先生以“漫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列举了十数位历史人物,引用近十处诗文,材料丰富,体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然而白璧微瑕,有些列举和引证不规范或不确切。笔者不揣冒昧,对其中五处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7.
金开诚的《漫话清高》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其中一段从词语到标点都有值得推调敲的地方。这段字是(序号为笔所加):  相似文献   

8.
先看三个句子: 例一可是孟浩然却因与故人喝酒喝得高兴,竟至失约,还说“业已饮,何恤他!”(人教版高三册《漫话清高》)  相似文献   

9.
《漫话清高》是金开诚教授的一篇学术文化随笔。金教授对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文深入浅出,往往看似浅显的句子实则蕴含深刻的文化因素,颇费琢磨。现试就教学中学生疑问较多的几个句子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漫话清高》是金开诚教授的一篇学术文化随笔。金教授对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文深入浅出,往往看似浅显的句子实则蕴含深刻的文化因素,颇费琢磨。现试就教学中学生疑问较多的几个句子作一点粗浅的分析。“清高是个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这是文中的难句,也是解读全文的关键句。理解此句,需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文中清高的标准是什么?文章第三段中说清高与富贵无缘,并举诸葛亮等人为例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清、史可法等,都以高风…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什么     
王婷 《教育文汇》2011,(5):49-50
初见《漫话语文》,觉得不太吸引人,32开本,平装图书,封面也是平淡无奇,作者张西海更不是声名显赫的教育家。在当今开本越来越大、封面越来越"花"、包装越来越"国际化"的图书中,它朴实得近乎拙陋。出于对"漫"字的好奇,也出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一、第30页《近体诗六首》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背诵这八首诗”。这显然是编者的一个疏漏。应将“八”改为“六”。二、第72页《漫话清高》一文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其中“魏徵”的“徵”宇中间少了一横,应为“徵”。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最新版(2004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的《漫话清高》一文,是一篇反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随笔。文章在写法上以事析理,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娓娓而谈又环环相扣;文风质朴,语言简洁、自然,平白如话。从文章的表达形式上看,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但作为一篇思想性极强的说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写出文采斐然的考场作文,本文试着结合金开城老先生的《漫话清高》,浅谈一下小技巧.第一,作文开篇开门见山的妙处;第二,在语文教材这座宝山中掘出名言佳句;第三,巧引巧议诗词名言.以此三点,勉励学生勤于读书,富于积累.  相似文献   

15.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他以为的“逍遥”即是“无所待”,因而引起众人反驳,说这是“唯心主义的诡辩”,因而对他的观点予以消极评价。我初读《逍遥游》,对庄周老先生的“无所待”并不认同。比如说,庄先生先言万物皆有所待,都需要条件才能生存。到后来却说,自己追求无所待。怎么追求?难道还能不生存吗?再读之后,且把唯心主义放在一边,庄子所说无己、无功、无名,与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避世、清高,都是为自己找一份逍遥,而与当时世俗相悖。然而,在《漫话清高》中,学者金开诚说历史赋予“清高”的附加含义中,欲清高之“实”与“名”兼得,不仅不…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漫话清高》一文中,金开诚先生这样解释“清高”的含义:“清”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因此金先生认为,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它与富贵无缘,并且清高者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金先生举了许多历史上有名的清高者,除了许由之外,其他人都可以说是文人,因此我觉得清高与文人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王福霞 《中国德育》2014,(17):69-70
来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一小学,漫步校园就会被它清幽雅静的环境吸引。古朴淡雅的教学楼、红花绿草的土地与楼道里的一幅幅充满稚气的书法作品交相辉映,把学校书法特色校徽和吉祥物烘托得更加精致迷人。置身期间,宛如走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那浓厚的书法育人氛围,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真可谓"以墨润德品自高,施教无痕入意境"。"立字"先"立人"清代书画家松年在《颐园画论》中提到"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漫话类"的口语交际内容,如苏教版中《说说广告》《了解现代兵器》《漫话三国英雄》《影视剧评说》等,又如人教版的《有趣的动物、植物》《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说说民风民俗》等。这种"漫话类"的口语交际教学,初看,可练说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选择,口语训练要做到扎实生效,才特别困难。那么宽泛的内容,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在口语训练中应得到什  相似文献   

19.
【课标·教材·学情】 “课程标准”在“阅读和鉴赏”中有这样的目标表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漫话清高》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中外说理性散文”,要着重品味这些散文中的情趣和理趣。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引发了许多关于"内容"与"形式"教学的争议与讨论。关于"内容"的教学,大部分教师轻车熟路,而"形式"的教学是一条最难、最新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