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德昌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84,(7)
《警察和赞美诗》的故事情的简单,但妙趣横生,虽近于荒唐,而又合乎情理。它有力地揭露了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不合理现实和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这篇小说的情节环绕着主人公苏比的活动,进行单线发展。按照情节的发展,时间的先后顺序,小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苏比谋求入狱过冬。小说开头第一句就点明了主人公苏比的身分——一个 相似文献
2.
龚肇兰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4,(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欧·亨利是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有些作品比较深刻的反映了美国社会阴暗、悲惨的现实,《警察和赞美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写了流浪汉苏比的一段奇特的遭遇,初看起来,情节是那样的荒诞不经,令人发笑。但是细细玩味,这正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的辛酸,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社会现实。据此,这 相似文献
3.
周红阳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93,(8)
《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出乎意料地将欲做新人的流浪汉再度送入监狱,含义是深刻的,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欧·亨利的清醒和高明。然而,倘由此断定是“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理由似乎不够充分,颇有穿凿之嫌。诚然,苏比有改邪归正,欲“做一个煊赫一时的人”的美好愿望。但这种“大彻大悟”缺乏现实依据和心理准备姑且不论,即使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苏比的“天良萌发”的确是经过灵魂“炼狱”的脱胎换骨,也决不能够抹掉或否认他在此之前六次惹是生非、故意作恶的事 相似文献
4.
漫画式的夸张描写,是《警察和赞美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欧·亨利善于透过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抓住那些从表面上看似乎完全违背生活的逻辑而实际上却揭示了社会本质的现象,对人物进行漫画式的夸张描写。苏比,就是这样一个漫画式的夸张的形象。小说中的苏比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无业青年,生活应该是十分穷迫和困顿的,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苏比的穷困和窘迫,也没有写社会对他的欺凌和压榨,而是着力描写了苏比多次无事生非、蓄意滋事,“衷心企求”能够被捕入狱以度过寒冷的冬天的荒唐愿望和行为。在作者的笔下,苏比时而是个骗吃混喝的无赖,时而是个调戏妇女的小流氓,时而又是个令人恶心的小偷, 相似文献
5.
《警察和赞美诗》,充分地体现了喜剧艺术的“寓庄于谐”的特点。“庄”,即庄重严肃,指的是喜剧艺术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即诙谐可笑,指的是喜剧艺术的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有趣而引人发笑的。如果喜剧艺术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就失去了灵魂;如果没有可笑的表现形式,就不能 相似文献
6.
警察执行法律,以强硬的手段制约人们的行为,而赞美诗则是执行教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箝制人们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都是为着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论是警察及其背后的法庭、监狱,还是赞美诗以及牧师、教堂,都是代表着剥削阶级的意志,对人民或则实行政治制裁,或则进行精神奴役。美国 相似文献
7.
王国生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97,(7)
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在故事行将结束的时候,将笔锋一转,让主人公苏比的命运陡起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以引起读者在惊愕之余对主人公的命运作再三回味。这种笔锋 相似文献
8.
《警察与赞美诗》文后编者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苏比“故意做出种种恶行,却一再受到警察的宽纵,不能落入法网;他决心征服罪恶,改邪归正时,却被警察逮捕,这种现象反映了美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习惯与能力。2.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作文实践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点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照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12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剧中人物的生活经历,鲜明地表现了美国法制的儿戏化和民众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主人公生活的跌宕起伏以及剧中事态进展的出乎意料,都给行文以深刻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12.
构思巧妙、文笔幽默,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作品的特色。《警察和赞美诗》正是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典范篇章,而且又特别明显地反映在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上。现试作分析,说略如下。结构:事与愿违,意外入情理欧·亭利的小说以情节取胜,尤以出人意料的结局著名。但是,与作者在其他篇中将重要的情节先不交代,到最后才作透露的结构方法不同的是,本篇采用事与愿违的手法来组合事件,展开情节。构思精巧,且加强了出人意料、恍然而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毛荣富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1)
第一步:读前先想,试拟提纲.在阅读课文之前,不妨先想一想:《想和做》这个题目如果让我来写,有哪些话要讲?试拟一个简要的提纲。说明:并不是在学所有的文章之前都可这样做.这要视题目的大小,深浅和难易而定.《想和做》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是有话可讲的。如能把自己所想问题、所拟提纲和课文相比,便可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第二步:粗读全文,找出论点。本文中直接论述“想”和“做”关系的话有好 相似文献
14.
王恩佑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1)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以前已经学过。自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短文,学习说明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说明事物的能力.一、搞清布局,了解故宫全貌.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即使游览过的人也难一下说清它的总体布局和各个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利用平面图,标出“中轴线”,对照课文找出作者重点介绍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简要口述故宫布局,了解故宫全貌。二、运用比较,了解故宫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15.
韦志成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1)
[自学重点]抓住石猴的性格特点,熟悉故事情节,口头讲述《美猴王》的故事.[自学步骤]一读:求细。阅读时,边读边进行勾、划、圈、点、批。眼睛如同扫雷器。字字入目,发现生字难词,划上记号,立即查字典弄懂。口如同品味佳肴,句句进口,碰上佳词美句,圈点批注,准备吸收。课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这部小说受宋元话本的影响较深,保留了更多的民间文学的特色,所以语言基本上是口语化的,但毕竟离现代较远,因此阅读中对于字词不可掉以轻心。除了课文 相似文献
16.
王卓丰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4,(7)
你了解哥白尼吗?哥白尼是波兰杰出的科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恩格思曾盛赞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一书,是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不朽著作”。这篇课文记叙了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的经过,阐明了地动学说的伟大意义,赞扬了哥白尼的 相似文献
17.
徐昭武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4,(7)
一、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用五分钟时间默读全文,通过默读,要求认识到:作者着力介绍了“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晋祠,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美的感受。并在默读时,对课文的生动词句、重点难点用符号作出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再用十分钟时间,一边翻读课文,一边编写层次提纲。提纲编好后,在学生交流检查、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全文层次大致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8.
阎曙光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1)
《幼林》是一篇感情炽烈、寓意深刻、语言铿锵的散文诗.根据“教是为了不教”的总目标,这个导读计划的指导思想是:1、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体会课文精髓;2、通过导读,使学生逐步摸到独立阅读散文诗的门径.具体步骤如下:一、阅读课文之前,先回忆一 相似文献
19.
王鹤翔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2)
一、自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插叙和联想的写法.2、了解《花城》的比喻含义,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艰苦创业之情和灼热的爱国之心.二、自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写景生情、插叙联想的写法。三、课文导读这是一篇描写南国花市——广州美景的散文.全文象花园一样充满了奇花异朵,处处显示花的风采,简直可以说是“花”一般的奇文.文章开笔就突出“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灸人口”。一语点题,总领全文.接着分写各 相似文献
20.
宋京汉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2)
《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的十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重要作品.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通常在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课文选的是《窦娥冤》中的第三折。这一折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揭示了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