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义务与幸福之关系是一个古老的伦理学话题,不同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观点甚至大相径庭。从义利之辩的视角,可以得出道德义务与幸福的功利型、义务型、双弃型和兼顾型等四种关系。和谐社会建设赋予我们用全新的观念去理解道德义务、幸福及其相互关系。道德义务与幸福相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繁露》)与扬朱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主张,是处理义利矛盾的两种极端方式。前者依明末颜元之见是"老无释空之根……是空寂,是腐儒"(《颜习斋言行录》卷下);后者作为极端的利己主义,在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相互作为主体,同时也相互作为对象的世界里,显然也没有理论上得以成立的逻辑,因为谁也不可能永远处于主体的地位。执其两而用其中应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向,颜元改董子之语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卷一)似有一些道理。文章意在思考义利之辩的现实价值,以期对于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提供一些切实帮助.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道德思想教育中的"义"利"之辩问题、精神问题、价值观取向问题,倡导"重义轻利",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思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5.
陈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人,是南宋前期杰出的政论家、爱国词人,同时也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作为思想家,陈亮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公开倡导“救时”、“除乱”、有作有为的功利主义;而他在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武器向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发起有力冲击——这主要表现在他和朱熹围绕“王霸义利”、天理人欲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6.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长期为众多思想家争持不休,无论怎样都未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论述,使之成为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义利观,并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唐、宋之际,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一方面,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和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新的剥削方式;另一方面,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出现,宋朝的上层建筑出现了相应的变革,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们对利的需要与对义的张扬出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道德作了新的思考,并就义利道德的重建进行探讨。指出新型的义利道德是开放式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其评判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其核心是奉献理论下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现代社会普遍在批评“道德滑坡”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与它的现实实践之间存在很多的相悖。道德标准在变化着,社会很多方面不道德的因素也在影响着个体道德的行为,对于道德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应该辩证地看待今天的道德与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语言产生的误解,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他认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文正是抱着这种态度,用切实体会,为孟子"何必日利"正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央教育教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义利之辩,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说它常新,是因为每个时代的争论都有它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当代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中,摆脱了理性的人同时也丧失了传统德性的根基,丧失了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而修复和重建理性,肯定纯粹形式的地位,才能确立普遍有效的道德标准.因为作为纯粹形式的道德原则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在"义利(理欲)之辩"领域中,近代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变革.在现代化和人文主义的双重推动之下,儒家重义轻利论受到批判,随着功利主义的高涨,利益原则被普遍接受为重要的价值.但是,"义利合"始终是各派人物的共同理想.随着功利主义所招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伴之以集体主义的道德,普遍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新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理想主义的途径,反抗物化的趋势,"谋人类生活之安".功利主义如何防止物欲横流的弊病?道义论如何避免禁欲主义的复归?义和利如何统一?还需要价值观变革的深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近年发生的三例中德两国论文抄袭案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探讨和揭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问题及其文化根源。虽然存在职能部门无作为和检查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但是其根源在于文化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西方意义上的求真精神,而这种精神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对求真精神的漠视,才导致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出现抄袭成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政府权力的大与小以及政府本身的强与弱是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本质在于政府在哪些方面可以拥有权力以及权力掌握到什么程度,给基层和学校的自主发展能留出多大的空间.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框架和基础.无论在宏观的、理论的层面,还是在微观的、实践的层面,教育改革对市场机制或民主机制的选择应表现出一种一以贯之的逻辑和方向.强政府的实现是符合中国当下教育发展情势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小大之辩     
荒诞也可能来自时间的错乱颠倒。按钱钟书的著名说法,小说允许时间错乱颠倒,而且,事实上,往古今中外那些小说名著里打量,会发现这荒诞现象屡见不鲜。我想补充的是,时间的荒诞其实也得讲逻辑,在时间方面完全不顾及逻辑,便使得时间元素失去了基本意义,等于取消了时间。“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是荒诞。  相似文献   

17.
孟轲之辩     
  相似文献   

18.
小大之辩     
"小举动,大影响","小行为,大影响","小改变,大影响","小细节,大影响","小人物,大力量","小举措传递大力量","大行不能不顾细谨","小事不小"……2013年江苏高考,全省70%的考生进行着小大之辩,立意趋同,高下难分.之所以如此,应与材料最后的表述有关."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产生了明显的引导作用,考生解读为,探险者无意中点燃的"小小"蜡烛惊扰了蝴蝶,使它们远远退到山洞的深处.命题者或许是份善意地提醒,甚至是良苦用心,但客观上降低了材料的原本品格,迫使大多数人进入小大之辩.而考生的"小大之辩"也迫使我们在这里进行着"小大之辩",足见小小蜡烛确实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敕勒歌之辩     
《敕勒歌》自从在北宋年间通过《乐府诗集》现身诗坛,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同声赞誉,同时围绕着它的学术之争也一直延续不断。有关"敕勒歌之辩"涉及作者、年代、族属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斛律金与敕勒歌的关系问题。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以及大文学家黄庭坚都认为《敕勒歌》的作者是不识汉字的斛律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依照《北齐书》说"神武使斛律金作敕勒歌".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其“心学”理论中,“义利之辨”是其伦理学的核心之,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探讨陆义利之辨的价值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