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在前面《长方体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三个主题教材,本节课基于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第一学段)的特点,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  相似文献   

2.
一、分析教材 制定目标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①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②能在图或实物上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③能正确填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正>课前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作为单元开启课和关键课,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可以从学科逻辑和学生立场两方面来考虑。从学科逻辑来看,小学阶段图形认识的教学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个层次递进展开(如下图)。  相似文献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编排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五年级学生对立体图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其空间思维还不够完善。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中,教师借助实物来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从具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例评析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室钱灿阳评析园岭小学邓安怡执教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小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第二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重要基础。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小节教材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教学因素:基础知识方面,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空间观念方面,建立长(正)方体的表象;逻辑思维方面,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建立“观念”与认识“特征”。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习正方体认识和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因此,教好这节课,在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这节课在整个几何教学中的地位以及教材的编写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充分让学生观察、操作,再逐步抽象、概括。只有学生有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形成了表象,再经过多次抽象概括,才可能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2)要在“变式”中理  相似文献   

8.
洪发林 《辽宁教育》2004,(1):126-127,121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5页的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实物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背景】“制作收纳盒”一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表面积应用的练习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展开图和表面积,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节设计为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制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1.
“九义”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部分内容。一、教材特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从一、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观念的认识的飞跃,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圆锥等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1.重视联系实际。用实际物体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通过实物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把牙膏盒、药盒沿棱剪开再展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所编题目均联系实际。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2.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1,(17):41-4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 (试用修订本 )第 72页“图形的认识 (一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形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及模型。   2.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的口袋一只。   3.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实物,橡皮泥 (或…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第八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体积(容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公制体积单位的进率和换算,学会土石方计算方法。学习本节内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重要,掌握其特征,理解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比较容易。这是学习体积单位间进率  相似文献   

14.
<正>课前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应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概念,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但学生到底存在怎样的疑惑?教师应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为此,对3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相似文献   

15.
“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的一节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方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动画演示和实物操作教学陆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学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为此,我将微机动画演示与实物、模型等学具操作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17.
胡婕 《黑河教育》2013,(3):28-28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回顾已学过的长方体特征,认识正方体师:刚才同学们课前一分钟展示的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的特征。(生汇报,师填写表格)师:想一想,我们从几个方面对长方体进行了研究?(出示三个方面:面、棱、顶点)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汇报前置性作业中的"课前预习")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正方体。(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一节84—8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庞婉玲 《海南教育》2014,(16):59-60
"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而学习的,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上完第一课时后,我简单谈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及上课体会——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圆柱的体积”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不像长方体、正方体那样可以直接推导出来 ,而是通过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间接地推导出来的。因此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 ,教学时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通过看一看、拆一拆、拼一拼、说一说等实际活动 ,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下面仅撷取几个教学片断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