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聊斋志异》里反映爱情、婚姻以及妇女问题题材的作品,大都寄寓了蒲松龄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不到的理想。其中,《阿宝》因阿宝和孙子楚都是普通人,情感变化曲折合理而更具现实意义,也更真实地表现了蒲松龄心目中理想化的夫妻关系模式:夫妻情感平等,妻子要是贤内助,夫妻应是同命鸟。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我国文学史上文言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作者蒲松龄在科举失意后倾心创作的一部作品集.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对蒲松龄婚恋意识的描写.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大胆地突破封建礼教的约束,歌颂甚至主张男女爱情婚姻的自由、独立,对作品中敢于反抗、突破封建传统婚恋意识观的女性加以赞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婚恋意识.因此,蒲松龄的婚恋意识相对传统的婚恋意识就有了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作者描写进步婚恋意识的同时,却步步离不开封建男权意识,这也说明,蒲松龄在突破封建礼教的进步婚恋意识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蒲松龄把"情"抬到了极崇高的地位。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的,作家把这些虽不合于礼法却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蒲松龄在婚姻关系中大力推崇情,把情作为评判婚姻关系的重要标准,反映了现代性爱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显示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从《聊斋志异》中的相关作品看作者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值得注意的是,在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中有一系列诸如既否定片面贞操观又反对寡妇改嫁,既赞扬男子痴情、为情付出又崇尚男子爱情不专一、肯定一夫多妻制,既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地位又仇视无辜女性等看似矛盾而内在统一的思想,而蒲松龄提出并推崇的关于婚恋方面“妾为君贞,君为妾义”的道德规范是其爱情婚姻观的关键内容,也是导致其思想表面矛盾深层统一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是独具特色,既进步又局限,既矛盾又统一的。对此,我们应该持客观态度,既不应过分拔高也不应过分贬低。  相似文献   

5.
在对胡适有关《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考证进行补考的基础上,将《醒世姻缘传》与蒲松龄诗文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在婚姻、家庭问题上有共同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观念;对农村灾异特征的描写及写作心态相通。《醒世姻缘传》与《聊斋志异》都表现出“志异”的相同审美个性;并对杨复吉《梦阑琐笔》记述的可信性进行考述,进一步证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蒲松龄。  相似文献   

6.
王鹿瞻是蒲松龄的郢中社友之一,在蒲松龄交游人物中占有较特殊的位置。《王氏家传世系族谱》全面提供了王鹿瞻的家世、婚姻、科举及其相关信息,填补了其人及其家族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的婚姻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自愿原则、一夫一妻、夫妻互敬互爱以及忠诚等。但中世纪的婚姻观也有其弊端,如在婚姻中也限制发生性关系。从上述两方面进行探讨,使人们对中世纪的婚姻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婚姻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文艺作品“以泄愤懑、抒发愁思”的“孤愤之书”,而直抒胸臆,发心中之不平、浇胸中之块垒的,当推书中描写到书生的那部分作品。本文便是大体按作品创作的时期,按类型分析书生的形象,然后再论及蒲松龄的创作态度。由此不难发现作品中可歌颂或肯定的书生形象积淀着蒲松龄的理想精神追求,否定的书生形象透视出蒲松龄对科举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杨欢 《文教资料》2011,(33):12-13
对《聊斋志异》中花鬼狐妖的研究可谓不可胜数,而凡俗女性却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重点对作品中的凡俗女性进行审美观照.并试图探求她们身上所反映的蒲松龄的名士气息。  相似文献   

10.
林勇 《宁夏教育》2004,(9):39-40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涉及爱情婚姻的课文。教学中教师总是有这样的担心:对于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中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和他们“谈情说爱”.是否对早恋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正确进行这些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