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目漱石是个理想主义者。儒学的国家民族意识对他的人生理想有重要的影响。在他的人生中曾有过的几次重大选择中,在他的不同于日本同时期作家的文学创作上,都能看到儒学的国家民族意识所起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我本位”和“则天去私”是夏目漱石思想体系中两个关键的概念。在他的两个三部曲以及未完成的《明与暗》中,我们可以看到夏目漱石由“自我本位”向“则天去私”转变的轨迹。这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痛苦的心路历程:茫然——自我本位——挣扎——则天去私。由对社会的批评、对俗人的鄙视转向自我反省,寻求自我解脱。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王力军 《职大学报》2007,(1):112-113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两千五百年后,大同社会乃是今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几方面,探讨了鲁迅白话小说复调美的原因和意义,希望对当前的文学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表示程度浅的副词"较"和"还"放到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认知模式中加以阐述.通过程度常态及程度异态的再分类,指出"较"属于程度异态,"还"属于程度常态.这种认定又得到它们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不同的证明从而进一步讨论了未及与合意、客观程度与主观评价等不同点并在句法特征及语体选择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这种理想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主要存有三种界定,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本文认为孔子的政治理想实际是一种“道德理想”即“天下归仁”的和谐社会,这种理想不仅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名的小说《故乡》。探究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闰土的巨变及其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个典型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个理想的统治体系,就需要有一个理想的统治思想作为指引. <白虎通义>是东汉时一些儒者对关乎统治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所形成的一部著作.在<白虎通义>里,一大批参与者表达了对理想王朝建设的设想,形成了其影响深远的帝王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不是涓生,对涓生的婚恋观和人生态度,鲁迅都是反对的.但在塑造涓生这个人物时,鲁迅既借鉴了他人的经验,也倾注入自己丰富的感情体验,因此,涓生的身上有着鲁迅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也有蕴籍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不断地冲突,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2.
聂华苓与鲁迅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历程,二人都将自我生命体验融入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带有了一种自传色彩.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的孤独者形象.二人有着浓重的故乡情,向往美好事物的感情.在小说中,都有着以对故乡的回忆和以故乡为背景的创作.小说都浸透着作者的感情,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幅悲欢离合的图画.特别表现在对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揭示上,关照她们自身的精神病痛.但这并不是二人的创作意图,二人都旨在揭示其病痛达到启蒙主义的目的.在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善于博采众长,突出表现在对现代主叉意识的接受上.表现出小说格式的别致和象征与写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一位毕生忧患元元,为理想社会奋斗、至死不渝的人民领袖.他晚年所犯的历史错误与他的"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息息相关.这个目标模式在生产及社会生活管理方面强调贯彻一体化原则,打破行业界限,取消专业社会分工;在消费品分配方面过分强调平均,混淆了社会主义同平均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人与人关系上,强调完全平等,忽视了社会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这种理想目标模式本质上是以平均主义为核心内容、不切合实际的社会主义模式.它导致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政治上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人为地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最终酿成了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4.
夏目漱石的文作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高。在他的小说中,表现了日本明治时代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多蹇命运;蕴含着内涵丰富的道德意识,冷峻的自我剖析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本文拟通过对他各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分析,探寻其创作发展过程中主题的转换轨迹,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并对漱石文学别具一格的特色和艺术成就作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教育平等是人类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理想追求,教育平等不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的、实然的概念,而是具有动态发展性、相对性、理想性的范畴.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平等表现出了不同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对教育平等的辩证考察有助于科学认识理解教育平等概念和教育平等现象,客观地评价和指导教育平等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对教师的教育角色、教育责任、成长路径和道德理想的不同理解、不同参悟,对中西方教师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在全球多种文明并存和多元文化互动的今天,基于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及和谐对话的精神,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有关教师教育理想、教师教育人格,我们可以获得来自远古文明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晴雯悲剧的产生,对于贾府初期民主主义改革势来说,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以王夫人的封建势力迫害。主观原因:初期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贾宝玉没能象探春那样在重点解决贾府主要矛盾(严重经济危机)的同时,相应地解决次要矛盾(女儿人权被践踏);而是只关心次要矛盾,置主要矛盾于不顾,结果一事无成。在强大敌对势力的压迫下,晴雯悲剧终于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涓生就是鲁迅笔下的"罗亭",是徘徊在时代十字路口的社会零余者形象.与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相比,二者有诸多共性,如才华出众却无所作为;自私冷漠,脱离民众等等.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出身、环境不同,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表现手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理想人格的设计,也形成过许多塑造理想人格的宝贵的人格教育思想.其中,孔子作为关注人格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他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众多的教育思想中独具内涵.孔子的理想人格以"智"为前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具体规范,以"勇"为保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想人格教育体系;并提出了以"立志"、"为学"、 "践行"为途径和手段的具体培养过程;其理想人格的思想既有提高自我修养的个人意义,也有济世安民的社会意义.对他的理想人格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重新认识,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