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源 《军事记者》2006,(5):43-43
有人说,体育赛场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细细品味,不无道理。君可见本人采访第20届都灵冬奥会之种种感受与经历,便是一个不错的佐证与诠释。网络恢恢学会捞针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体育也无一例外地被恢恢大网所“套牢”。网络如同大海,许多知识、信息都在其中。以前出国采访,不少人很早就开始准备资料,四处翻阅报刊,收集有关运动员、教练、比赛成绩等方方面面的资料,然后打成捆带到国外,以备来日之用。但现在,这一切似乎变得有些过时了。这次,我带了一部便携式电脑就空着手匆匆踏上了征程。到了都灵,和其他记者一样,就直奔新闻中心。对记者来说,…  相似文献   

2.
体育比赛精彩纷呈。体育记者可以从各个视角欣赏、报道比赛,由此引发的现象是:对同一比赛的新闻报道差异非常大,有时两家媒体的观点甚至完全对立。与其他类别的新闻、特别是政策性新闻相比,体育新闻报道差异性特别明显。这其中,体育记者自身的主观情感起了很大作用。正是主观情感的渗透,使得体育新闻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在激烈的赛场, 体育记者不仅仅要尽量客观报道比赛,作为观众他们也会将  相似文献   

3.
据央视在因特网上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观众收看体育节目所关注的内容依次为:A 有胜负悬念的赛场直播;B 体坛明星的技术技巧;C 相关体育背景资料;D 体育游戏与健康娱乐。体育作为和平时期的战争,看胜负是大多数体育迷所第一需要的,围绕比赛的解说,也成了观众收看时不可缺少的“伴奏”,而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之后,电视在中国大踏步地普及,体育节目在电视直播中受到相当的重视。数亿人坐在电视机旁,与赛场同步地观看比赛,已成了寻常事。有人说,报纸体育新闻面临电视的挑战。有人预言,报纸体育新闻,将成为电视的附庸,成为电视转播的注解和说明书。这种说法,是基于报纸面对的,是一大批已经看过比赛实况的群众。赛场的情况已没有新鲜性,比赛的结果已没有神秘性。亿万人面对电观,已经与现场观众感同身受,因而获取了最强烈的现场感。报纸还能做什么呢? 诚然,电视威胁了报纸。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电视同时也在逼迫报纸体育新闻进行变革。中国的报纸体育新闻,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之后,发展势头不减。综合性报纸,几乎没有不设体育记者的。一些八版的大报,已将体育专版放在固定的位置,天天报道。近3年中,大批晚报的恢复,一些报纸《周末报》的诞生,各地体委系统专业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使体育新闻的篇幅和体育记者的人数猛涨。这恰  相似文献   

5.
对全国八运会的报道,中央台体育频道是很费了一番脑筋的,这从报道的设计安排上可以看得出来。白天,比赛烽烟四起,紧张激烈,所以安排的是《八运赛场》,基本上是精彩比赛的现场直播;入夜,各赛场偃旗息鼓,渐次收兵,这时给观众来了个《综合报道》,发布各路战况,列出当天的奖牌数和排名榜,同时开辟“专题”,推出访谈节目、人物速写及各报重要评述。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比较周详、完整的,既全面报道了主要赛事,又把触角延伸到赛场之外,冠军风采、教练风范、记者甘苦等尽收镜头中。专题访谈《浦江夜话》,更把观众与体育、体育与…  相似文献   

6.
从1986年开始,我做体育记者已经有16年的时间,在体育记者圈中也混成了“老记者”。16年来,我采访过4届奥运会、3届亚运会和许多世界锦标赛以及国内的联赛,在此,将自己做体育记者的两点心得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7.
2006年和2007年,我曾连续两次赴荷兰阿姆斯特丹担任荷赛评委,尽管那两届比赛中先后有5位中国摄影师得奖,但新华社照片令人遗憾地与奖项无缘.之后的2008年,摄影部费茂华以一组《2007运动瞬间》夺得第51届荷赛体育动作类组照二等奖,实现新华社记者在该赛事上获奖“零的突破”.2009年,吴晓凌更以《血染赛场》夺得第52届荷赛体育特写类单幅一等奖,成为新华社荷赛夺金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去年11月24日,我到安徽江城安庆市采访,听说这里正在举行全国第七届“新体育杯”围棋赛,又听说,香港一位知名人士也要来参加比赛,我是对外记者,我首先想到的是,也许能在安庆访问这位知名人士,于是我冒雨来到杯赛驻地宜城饭店。到大会报道处一打听,才知道我想访问的那位人士没有来。我想,能不能报道这次围棋赛的其他内容呢?  相似文献   

9.
(二)要搞好新闻采访写作,我以为还有一个重要的“诀窍”,就是要不断掌握和增强记者的基本功。这是决定记者工作成败和写作技巧高低的基础。以体育运动为例。不管从事哪种体育活动,是排球还是篮球,是跳高还是游泳,不同的运动项目固然有各自不同的技术和技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都必须具备一副强健的体格,能在运动中发出各  相似文献   

10.
过去曾有人对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雅号,现在也偶有所闻。我想,如果把无冕之王理解为记者至高无上,谁也惹不起,这当然是不对的。人民的记者绝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不然的话,记者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如鱼离水,记者也就不成其为记者了。但是,我认为,从采访的角度讲,记者应以“无冕之王”自勉。正因为头上没有乌纱帽,所以采访谁就可以和谁的“冕”一样高,就可以和谁“平起平坐”,谈得拢,说得上。用我自己总结的话说,就是“记者采访时见大官自己不小。见老百姓自己不大”。我觉得,没有这个能大能小、能官能民的思想作  相似文献   

11.
周果 《新闻前哨》2001,(1):33-35
优秀的体育摄影作品被称之为“跳动的光和影的诗”,蕴含着一种张力。在“体育热”的时代里,人们对体育照片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赛场上的高难度造型、知名球员的英姿、竞赛中有情趣的细节,甚至啦啦队及看台上观众的反应,都是读者的兴趣所在。体育新闻图片是赛场内外的形象纪实,赋予了体育新闻以可信性和实证性的品质,能满足读者“眼见为实”的心理需要。 体育比赛的流动性很大,报社限于人力、财力等因素,往往难以同时委派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同赴一地追踪采访。因此,楚天都市报自1996年12月创刊以来,对文…  相似文献   

12.
“体育热”、“摄影热”给摄影记者的采访活动带来了团难。体育活动的主管部门,为保证竞赛正常进行,不受干扰,往往采取限发场内采访证的方法,限制、压缩比赛场内的摄影、采访人数。作为摄影记者或体育摄影爱好者,想要拍摄某项比赛实况,领不到场内采访证,不能靠近运动员,确实叫人  相似文献   

13.
质疑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但也是一种独特的采访风格。我在采访的时候,很少按照采访对象的意思“顺毛捋”,反而是“逆毛捋”,我不会跟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立场,而是站在与采访对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立场,这个立场代表着在这期节目里没有发言权的另一方新闻当事人,也代表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是我和采访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我在采访中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喜欢足球, 但看中国足球老是令人沮丧, 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干脆不看也罢。所以现在的足球比赛我已看得很少, 当然没有过多的时间也是一个原因。不看足球,不等于不看体育报道与其他项目的比赛,每天看报中又发现有时离开赛场,写写生活中的运动员的另一面也不错。比如5月  相似文献   

15.
历时一个月的14届世界杯足球赛总算结束了,作为一个球迷,也可以放松一下,说点儿球赛外的闲话了。整个儿球赛期间,我几乎都是看的电视直接转播,和电视台的几名体育解说员“接触”最多,因而,失望也最多。特别是中央台的两名解说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干扰了我观看比赛。回想一下,他们错在哪儿呢?错就错在,他们忘了自己是电视解说员,硬要把我的21吋大彩电当成半导体收音机。他们说的,实在太多了。电视转播体育比赛的最大特点是现场感极强,赛场上每一瞬间变化都立即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足球虽然是一项对抗性强的项目,但场上的攻守变化也都是直接在观众眼前表演,不用再劳您解  相似文献   

16.
每次报道冬奥会,有两个细节届届如此:其一,我出生于2月份,与冬奥会比赛时间“不谋而合”。从1980年首届冬奥会起,每次冬奥会期间,都要过一次生日。其二,每次采访时,我腕上的手表始终都按照“北京时间”运行,就怕超过后方编辑部的规定截稿时间。4年一届的冬奥会对选手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表现机会;对观众来说,是集中目睹全球体坛明星风采的良机;对记者来说,是一场新闻大战。体育记者既为能够采访冬奥会而自豪,也必须承受难以忍受的工作负荷和精神压力。要在类似冬奥会的大型体育赛事新闻战中有所收获,我认为细节至关重要。赛前抓细节,准确前…  相似文献   

17.
举国瞩目的全国首届青运会,于去年十月十八日晚降下了帷幕。晚上十点钟当我赶回报社冲卷、放大、发稿完毕,已是深夜十二点了。十三个日日夜夜的紧张采访结束了,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每当我回味起青运会采访时,一幅幅画图常在脑际萦回,总觉得应该记取点什么。这里不仅有一次次小尝试取得“成功”的喜悦,也有操之不慎而失误的遗憾。下面是我在篮球赛采访中的一点体会。记下这些,对自己和初学体育摄影的同行,或许是有益的。篮球比赛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由于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速度快,战术变化大,运球迅速,篮板球争抢激烈,因而给采访带来很大困难。所以,采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德国世界杯,注定是我12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一次肩负读者重托的、全新的采访之旅。首先,这是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中第一次没有中国选手参赛;其次,世界杯分散在德国12个城市,我将第一次频繁地在火车站、飞机场和比赛场之间穿梭旅行。不再有主队前不久,与几位朋友聊天时谈到世界杯,他们非常羡慕我能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杯。谈到兴起时,一位朋友建议我看比赛时在脸上涂上五星红旗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驳,“这次世界杯又没有中国队参赛,那样岂不是很尴尬?”5月24日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采访国安蓝狮之战,一位渎者打来的电话更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采访中的提问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要问得准确、巧妙、简炼就要学会“听”。当然,这里我们说的是有效地听。“听”可以捕捉新闻信息,有时采访对象谈话走题时,靠“听”还可以用巧妙的问话使其言归正传。可是有些记者采访时却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只想着采访之前拟好的几句问话,结果一些虽有价值却没有列入记者采访范围之内的新闻线索都滑掉了。还有的记者表面装出认真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盘算其它事,这样的采访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采访中的“听”与“问”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  相似文献   

20.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对你肚子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但凡一件事,有利必有弊,BP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相反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