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同西方(尤指欧洲)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曾出现过几次高潮。一次发生在17至18世纪,人们熟知的意大利耶稣会上利玛窦是推动这一高潮的首要人物。此外,还有一位意大利耶稣会士也为此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便是鲜为人知的艾儒略。艾儒略的意大利名字是朱利奥·阿莱尼,1582年(明神宗十年)生干意大利西北部的布雷西亚。他从小聪明好学,在数学、哲学、天文学等方面颇具天才。18岁时,艾儒略加入耶稣会,致力于传教。16O9年,他离开意大利,乘船东行来中国传教,历经千辛万苦,干161O年抵达澳门。在澳门期间,他除教授数学外,…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的交流往往在疑惑中开始进行,且以婚俗交流树言。翻开明清时期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的日记、信札,我们发现他们最感到百思不解的问题便是中国人的婚姻方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婚约要由双方父母安排?为何流行早婚?家庭中女子为何是男子的附属品?而西洋男女间的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甚至重女轻男等风俗,也令中国人惊诧不已。作为西学东传的媒介,来华耶稣会士逐渐开始谨慎地向中国传播介绍西洋婚姻习俗。如明代来华耶稣会士利类思、南怀仁等在所著《西方要纪》中,即专设“婚配”一章,写道:“西洋男女婚配,大率20岁外,…  相似文献   

3.
北堂图书馆     
说起北堂图书馆,必须提及北堂。 北堂,北京天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四大天主教堂之一。15、16世纪,伴随西方航海贸易的东扩基督教文化传入中国。16~18世纪,北京作为当时的国都,成为西方传教士的理想之所,早期进入北京的传教士大多来自耶稣会,称耶稣会士。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是法国耶稣会士主导西方"北京经验"的时代。不管从来京耶稣会士的人数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考虑,还是从留下有关"北京经验"文献材料所占的分量估衡,法国耶稣会士在西方来京人士中均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杨瑾 《华夏文化》2000,(4):58-59
王徵是一位有才华有思想、有作为的科学家。他的多项发明三百年后仍施惠普通百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介绍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科技之星”;在明末驻华耶稣会史上,王徵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他积极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从他们身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尤其是他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很多影响较大的书籍,在中国古代翻译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西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以不同的涵义,但所有理解中最基本也是共同的一点是:西学指来自西方的文化体系。从历史来看,西学东来和东学西去与基督教的传人有莫大的关系,但无论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它们的传入对中国形成的影响都不及晚清19世纪的基督新教。新教传教士们在中国创办刊物,印刷书籍,兴办学堂,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中国,部分传教士还直接参与政治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贯穿始终。“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它的产生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国学”?从历史来看,我国西周时期由政府来办学,没有“私学”;“学在官府”,称为“国学”。直到春秋末期,孔子办私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教育遗产。当历史演进到十九世纪末,西方的科技和社会科学大量传入我国,称之为“西学”,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本土的学问,称之为“中学”或“国学”。1925至1929年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指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今天人们所说的“国学”仍然是这个意思:优秀的民族文化之简称。当前“国学热”表现在多方面:有少数大学办“国学院”,许多综合大学开…  相似文献   

9.
晚明儒学科举策问中的“自然之学”[美]艾尔曼箸雷颐译一中华帝国晚期的“自然之学”研究学者们在考虑科学在中华帝国晚期(1400一1900)的作用时,最常见的一个概括是:在十六世纪耶稣会士到达之前,此间的天文与数学研究一直在不断衰退①。中国第一个耶稣会的...  相似文献   

10.
刘莹 《华夏文化》2005,(4):11-13
西方历史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二者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某些学科相互推动、相互联系。所谓“文史不分家”,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史学的学科从来就不是纯之又纯的。“年鉴学派”的基本学术特色,也是以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朱维铮 《中国文化》2004,(21):45-47
十六世纪末欧洲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往的新篇章。说是新篇章,当然意味着在那以前,由基督教表徵的“泰西”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往,已有很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1517年8月15日,4艘葡萄牙商船经过数月颠簸,终于在广东屯山岛靠岸。这是地理大发现后来中国的第一批西洋人。由此,耶稣会土和商人不断东来,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医学、绘画、音乐等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但值得注意的是,誉为“艺术之母”的西洋舞蹈却没有同期踏入中国国门。其原因,除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明清封建政府的闭关政策。1783年,广东嘉应青年谢清高出海贸易,因船翻落海,被一艘洋船救起。到了英国,他目睹了西洋舞蹈的风姿,描绘道:“其女人所穿衣,其长曳地,上窄下宽,腰间以带紧束之…  相似文献   

13.
西洋饮食文化入传中国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83年,当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冲破重重险阻,踏上中华帝国的土地时,他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系。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能寻出很多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疑惑性记载:“中国人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长约一个半手掌的光滑的筷子。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叫条的饮料,都是热饮。中国人酿的酒和我们酿的啤酒一样,酒劲不很大,但喝多了也会醉人……”几乎与利氏发问的同时,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和西方商人的来华,西方饮食文化也开始陆续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洋饮品是葡萄酒。如康熙二十…  相似文献   

14.
信息传真     
《中外文化交流》2004,(12):64-64
卫匡国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今年9月20日是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入华耶稣会士卫匡国诞辰390周年。为纪念卫匡国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早期汉学领域的贡献,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意大利"卫匡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让西方了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卫匡国学术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文化参赞郗士、意大利"卫匡国研究中心"主席古博特分别在研讨会上致辞.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1,(3):40-40
"大象学术译丛"以整理西学经典著作为主,但并不忽略西方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着眼于西方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之后研究特别繁荣的学术史、科学史、考古史、宗教史、性别史、哲学史、艺术史、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领域,目的是为中国学术界奉献一套国内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译丛。  相似文献   

16.
于希贤  黄建军  于涌 《寻根》2002,(3):30-35
历史上,中国的城市选址规划布局的思想,是和中华民族化的特质分不开的,其基本指导思想和易经、黄帝内经、堪舆地理(技术层次也与鲁班经、营造法式等)有关。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地理学理念是1920年前后才系统传入我国的,此前的城市选址规划布局都是在堪舆风水下进行。就像当代医学有两套系统,一套是渊源于西学的西医系统,另一套是渊源于中国本土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张西平 《寻根》2010,(6):39-47
<正>一、基歇尔和他的《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他1602年5月2日出生于德国的富尔达(Fulda),1618年16岁时加入了耶稣会,以后在德国维尔茨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的核心“和而不同”体现的是自然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至今,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成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社会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便求助自然科学,用统计、概率、数学模型等测度社会现象。但自然科学方法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中国人多维的模拟性思维,将给世界以新的光明。  相似文献   

19.
中国象棋是由古棋戏派生而来。大约10世纪,中国古棋戏经阿拉伯和中亚传入欧洲,又衍生出今天的国际象棋。国际象棋同中国象棋一样,共有三十二个子,只是两边各少了“士”,“炮”,但多了一位王后与三只小兵。中国象棋中的“将”与“帅”是帝王的象征(因为古人不敢公...  相似文献   

20.
民族是一个源起于西方的概念,时至今日,它仍是学术界的一个主题话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打破了中国化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天下”走向世界,对近代中国国家建构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