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2.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3.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4.
孺子 《华夏文化》2000,(2):59-60
最早行世的诸葛亮著作的本子,就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编的《诸葛亮集》二十四篇,但约在南宋初,这个本子就已残缺不全,再后竟至散佚。后来明清人屡次辑佚成书,其中较好的就是清代张澍所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印行的《诸葛亮集》就是根据张本整理校点的,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四兽因缘》中四兽本生故事的题材源自8世纪出现的藏文佛典。此藏文佛典又是据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译而来。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大力提倡、弘扬吐蕃佛教,是促进藏文佛典中四兽本生故事在敦煌僧侣中传播的重要原因。从形式上看,《四兽因缘》具备了汉传佛教讲唱文学的特点。敦煌变文《四兽因缘》是古代藏传佛教文学与汉族通俗文学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古代汉藏文学交融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陈星灿 《寻根》2005,(4):59-61
不少历史书说中国人刷牙的历史很悠久,甚至早在唐代,刷牙已较普遍,理由是敦煌石窟中唐第159窟《弥勒经变》中有《揩齿图》(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个说法虽然有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7.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8.
李正宇 《寻根》2000,(1):106-107
敦煌遗书P3351号,正面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第二十五》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背面有题记,题记之后,抄有十字形排列之文字一通,照录如下: 笔者初睹此件因不明其读法,莫知其义,亦不解为何物。查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及黄永武先生《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并未著录此件,盖皆视为学童沙弥涂鸦乱画之属,无文献价值,不值得予以著录之故。前几年编撰《敦煌学词典》,此件被列为词条,分配我来撰写释文,因对此文反复推敲揣摩,始知为古代失传的“十字图五言诗”一首。读为: “天阴逢白雨,寒路(露)结为霜,日照仁…  相似文献   

9.
王彬 《华夏文化》2023,(4):41-42
<正>梁周翰(929—1009年)字元褒,郑州管城人,宋初文学家、官员。梁周翰名列《宋史·文苑传》,其本传载:“乾德中,献《拟制》二十编,擢为右拾遗。会修大内,上《五凤楼赋》,人多传诵之。”《五凤楼赋》是宋代的著名赋篇,备受士林推重,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时将其收入,且以之为“压卷”之作。梁周翰曾向宋太祖进献《五凤楼赋》,这一点殆无疑义。然而北宋龚鼎臣《东原录》载:“艺祖时新丹凤门,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问左右:‘何也?’  相似文献   

10.
敦煌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云:“诗赋却嫌刘禹锡,令章争笑李稍云。”(《敦煌变文集》653页)这位与刘禹锡并列的李稍云究竟是何许人呢?他是生活在初、盛唐之交的酒令专家。这里说的“令章”,就是酒令,如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衡阳放酒,熊咆虎噑,不存令章,罚筹蝟毛。”孙棨《北里志》:“郑举举者,居曲中,亦善令章,尝与绛真互为席纠。”《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周顗》(出《抒情诗》):“唐处士周顗洪儒奥学,偶不中第,旅浙西,与从事欢饮,而昧于令章,筵中皆戏之。”敦煌本《维摩诘经讲经文》:  相似文献   

11.
<正>在鲁迅的文学道路上,《狂人日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35年,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序言中颇为自信地说:“在这里(按:指《新青年》)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正因为如此,《狂人日记》的发表,在当时具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阳明学研究’课题研讨暨《中华化研究集刊》编务会议”于2002年4月8日至9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河南、浙江等省市的在中国哲学和阳明学研究领域成就显的知名专家学、出版社的总编、编辑,以及本  相似文献   

13.
项楚教授是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以敦煌学为核心,涵盖了语言、文学、文献和佛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敦煌俗文学作品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总结他迄今为止的学术成就,对于我国学术的发展、特别是启迪青年学子,当有一定的意义。 一、项楚教授对唐五代俗语词的研究具有突出的成就。我们知道,敦煌遗书中难以索解的词语很多,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研究变文之中口语词词义的开山之作,在学术界享有盛誉。项楚教授则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了变文俗语词汇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敦煌…  相似文献   

14.
巴字趣谈     
巴字趣谈赵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巴字说:“巴,蛇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近代学者章炳麟在《文始》中肯定许慎的解释:“《山海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则巴蛇为本义。”现代《汉语大字典》,因袭巴字的传统解释,将其第一义(本义)定为:“古代传...  相似文献   

15.
说“打喷嚏”的风俗邢公畹“打喷嚏”也说作“嚏喷”。古代说作“嚏”,也说作“喷鼻”。《说文·口部》:“嚏,悟解气也,。从口声。《诗》曰:‘愿言则嚏’。”“都计切。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苍颉篇》:‘嚏,喷鼻也’。”我幼年,家住...  相似文献   

16.
张依 《寻根》2000,(6):98-100
1936年9月,向达赴英国伦敦阅读敦煌卷子,描述了他亲见的《灸经图》,记入《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S·6168铜人针灸图。另S·6262铜人针灸图,与S·6168当是一书,裂为数段。这当是中国传世最早的针灸图。 这幅图的正中、头部正上方,竖写着“明堂”二字,字形明显地大于其他穴位文字及说明性内容,这就是本图成为针灸明堂的可信的实物例证,也为针灸界悬而未解之论──“‘明堂’表其形见”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一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提到过最早的针灸图,叫《明堂三人图》、《明堂人形图》,为唐代永…  相似文献   

17.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18.
元人萨都刺先世族属考辨萨兆沩萨刺族籍何属,世说不一,有多种:1.色国人。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萨都刺(拉)本色目人也。”王世祯《池北偶谈》中说:“萨都刺,色目人也。”《雁门萨氏家谱》中载《萨氏宗祠记》云:“吾先世色目,仕元有功,时以国俗,...  相似文献   

19.
《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刘禹锡段塔丽《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日的文学佳作。人们普遍认为是出自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刘禹锡之手,但无论是在今本的《刘梦得文集》中,抑或是在《刘宾客集冲,都没有收入此文。据《旧唐书》卷一六○本传记载: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失败...  相似文献   

20.
作家张伟先生的《徐芾在日本》(载《寻根》1999年小卜。弟2朋),是一扁通过实地调查、历问而写成的佳作。文章行文流畅,叙事感人。但文中有关徐福名称的一段议论文字,却值得商榷。文章开头写道:“在中国,我总觉得从古到今,很少有谁能像这个人物一样值得玩味。他就是秦代的徐带。现在不少人将其呼为‘徐福’,啼’字变了,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徐茉是个大知识分子,那时的知识阶级,似乎不太愿沾‘福宝金贵’之类。”这段话只能使读者得出这样的认识:即现在不少人由于不懂古代人起名的真谛,而擅自将“徐茉”改为“徐福”。这种说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