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国家与区域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理论丰富、技能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可以改善高校人才供给情况,对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文章概述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并从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要求、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策略,指出教师可以通过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策略等措施,落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培养,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5,(2):19-21
事件一高考改革"落地"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成为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12月16日,教育部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高考"一考定终身""一把尺子量万人""唯分数论"等弊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从实践看,高考"牵一发动全身",单一维度、单个领域的改革很难取得较好效果。此次高考  相似文献   

4.
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度推进和课程教学深化改革在评价领域的必然选择。自2014年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以来,有关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取得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成就,但研究也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封闭性和偏差性。透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要深化学理分析,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度研究;紧扣时代热点,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热度研究;平衡地域差异,加大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度研究。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29至12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国基础教育领域近千人参加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就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一、推进考试评价改革,释放基础教育活力《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正式启  相似文献   

6.
邓科扬 《教师》2020,(2):23-2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制度。文章着重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用、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各地特色实践等几个侧面进行了文献比对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美国私立高中联盟推出的素养成绩单评价模式的核心目标是科学评价学生,同时还要便于大学招生,推广至公立高中也是其目标之一。但是素养成绩单评价模式面临着公平性的挑战,在具有竞争性的大学招生中并不完全适用,传统的高中成绩单和标准化考试分数仍是美国高校招生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美国私立高中联盟推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模式是理想化教育的产物,是对教育最本质的认识和对教育使命的追随,但具体实施难度较大,对教师诚信度要求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有待检验,有可能会加剧阶层固化,拉大教育差距。我国目前高校招生中采取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与美国学生评价新模式的思路最为接近,可籍此引导中学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打破"唯分数论"。  相似文献   

9.
2014年9月,各种教育新闻报道中引人注目的有这样两条:一是北京市中小学从新学年起,每周至少有半天时间在校外上课;另一条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针对每周至少有半天校外上课,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这些都是当前北京市中小学亟需解决的问题。课程开发体现育人价值一年前,我校就提出了要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进行通盘、全面的综合改革。教育改革与包括城乡一体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立德树人,重点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等。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问题展开探索,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率先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该系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以学生行为为依据,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注重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结果呈现和发展趋向的多元性,注重数据的动态量化和真实性,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我,明晰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发展短板,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身成长的方式。经过4年多的实践检验,该系统实现了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级学校人才选拔的双向共赢,发挥了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导向与评价选拔的双重功能,具有过程性、多元性、实测性等创新点。  相似文献   

12.
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是整个教育和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重点和教育质量规范化研究的核心。新课程实验过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即发展性学生评价。它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核心,以发展学生个体为理念的学生评价。  相似文献   

13.
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制定是将考试招生的国家决策的抽象共性与本区域实际的具体个性相结合的过程。各省(区、市)应在上海、浙江试点方案完成第一轮学生招生的基础上再行推出,不能急于求成。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亮点,需要通过提高测评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探索,使之在高校录取时起到实质性的筛选作用。考试与招生是有其自身特点与规律的系统工作,为不负使命,加强专业化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私立高中联盟推出的学生评价新模式的评价内容包括8个方面,从传统的认知领域扩展到品德、习惯、创新、领导力、团队精神等非认知领域,用描述性评价取代分数报告。新模式是对传统评价理念、标准和方法的变革,反映了人们迫切希望改变当前令人焦虑的教育状况的愿望,但是在现实中面临严峻挑战,比如会拉大教育差距,用于大学招生可能会出现腐败和不公。  相似文献   

15.
正9月3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区域、城乡入学机会不均衡,中小学择校现象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一系列问题。热词一:先行试点《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将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  相似文献   

16.
《课程.教材.教法》2016,(10):95-100
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是我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但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具体操作落实,无疑是一大难点。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试点省份的实施推进来看,评价素质的内隐与外显、评价指标的分解与合成、评价标准的模糊与精确以及评价结果的软参考与硬挂钩,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的两难。两难的困局不在于作出何种选择,而是何种选择都各有利弊,难以取舍。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录取中转变基础教育评价理念的重要举措。然而,综合素质评价在纳入高考录取中却遇到了多种阻抗。从文化视角审视其遭遇阻抗的原因,发现是文化惰性、精英文化、功利主义文化以及亲情文化。要想有效克服阻抗,就要积极对待文化转变、努力克服文化惰性,跳出精英文化藩篱、走出亲情文化困境,深入推进人本文化、兼顾功利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2015,(3):79
为贯彻国家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落实《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的要求,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与人民教育编辑部共同举办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优秀创新人才培养高端论坛。论坛主题: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论坛时间:2015年4月18日至19日。17日全天报到。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量化研究。结果显示,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主要分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与考试招生制度关系研究、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研究、综合素质评价的技术实现研究4个热点领域。这4个研究领域在战略坐标图上分布差异较大,通过深入分析各领域的战略地位和涉及的研究内容,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后续研究要进一步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容,开展基于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实施方法研究;加强综合素质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研究,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用;重视信息技术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