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军事记者》2008,(8):58-58
自中央电视台播出了3岁男孩郎铮在担架上给解放军叔叔敬礼的照片后,这个镜头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视线离开屏幕,每当想起这个场面,我都会潸然泪下,感叹这个出人意料的情节,感动于孩子与生俱来那颗感恩的心!很快,各媒体就将这幅照片放大后呈现于受众面前。《人民日报》率先刊出,  相似文献   

2.
我家有一张很大很大的照片,那就是我爸爸和妈妈在暑假里的新照。 看,我妈妈多漂亮啊!浓浓的眉毛又黑又长,弯弯的像月牙,粉红色的脸,红红的嘴唇,挽着高高的发譬,穿着纯白色的婚纱,她坐在椅子上,面带微笑,显得是那样安详。再看看爸爸,身穿合体的白色西眼,系着鲜红的领带,他握着妈妈的手,紧挨着妈妈站着,睑上流露出满足的微笑。每当我看到这幅照片,就会想起照相那一天的情景。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照相馆。爸爸和妈妈开始化妆了。我呢?当时高兴得东跑跑、西跳跳,时而帮着妈妈拿胭脂盒,时而帮着爸爸系领带,时而回答他们提…  相似文献   

3.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4.
邹毅 《新闻与写作》2005,(10):i0002-i0002
一袭黑衫衬白髯,面堂红润目凝神,杖头高挑药葫芦,鲜花相伴老顽童.这幅表现老人风采的摄影作品,作者摄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照片虽然没有表现出古城深宫的背景,但照片对人物的表现,已经将京城老顽童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从章靳以伯伯的女儿章洁思处得到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中央是中年的章妈妈,只有一岁的小洁思偎依在妈妈的身旁,左边是梳着小辫子的我,右边是我那小胖子弟弟修义.照片让我想起我的父亲(赵家璧)和章靳以伯伯、李芾甘(巴金)伯伯之间的友情和他们一起办的《文季月刊》.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贵刊的.比较喜欢里边的“来图求解”栏目。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喜欢看也喜欢拍。这幅取名为《神韵》的照片是我在“西部风雕塑巡回展上拍的。希望您请专家给予点评指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看图中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三个人:西部歌王,当红明星,艳丽的模特.他们眼神间,好似在交流些什么呢?但我总觉得照片还缺点什么。  相似文献   

7.
这幅“左公柳”照片出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版的《西北揽胜》杂志,没有具体的拍摄时间,也没有注明拍摄者的名字,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拍摄地点是在陕甘驿道或甘新驿道上。 起初,我觉得这幅照片并没有什么特别:近景是一条压着车辙的大路,两侧是伸向远方的密  相似文献   

8.
满洲里口岸国门前,原中苏边境会晤站旧址展厅陈列的这幅珍贵照片,记载着一段真实的故事。(现此照片珍藏在满洲里市档案馆)。  相似文献   

9.
偶而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一本《我心中的鲁迅》,正文前面有四幅照片。出版说明中讲,编选这本书时,注意到流传较少人们不易找到的文章。从照片来看,可能也是按照这个要求选的。比如第三幅,鲁迅和肖伯纳、宋庆龄、蔡元培、斯沫特莱等七个人在一起的照片,人们常见的已经被修改为只有五个人了,本书选用的这幅照片,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照片上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林语堂,没有指明;另一个说是杨杏佛,这就错了。编者根据的是1933年2月17日的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10.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11.
从带回来的许多资料里,翻拣出了“每日”中小学生和儿童新闻的照片,仔细辨识着那上面的字迹和插图,不禁想起了走访每日新闻社的情景。那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每日学生新闻总部编辑长台博见、中学生新闻编辑长森喜则两位先生,在百忙中介绍了几种报纸的情况,过后,还特意拍了照片,寄到我的住处。有求必应,日本新闻界的朋友们总是很热情。  相似文献   

12.
得知自己拍摄的新闻作品《战士与小鸟》获奖的消息,我激动地哭了,这哭中包含着不仅仅是获奖后的极度喜悦,更多地包含了对自己这几年痴心摄影报道的肯定。回想拍摄这幅照片的前后经过,我感触很多。  相似文献   

13.
评价一幅好新闻照片的标准有多种,其中常用到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新闻价值大,现场气氛浓和独特的表现力。阅读袁孝正拍摄的《乡亲泪》,我们也可由此切入。这幅照片摄于1997年2月25日,小平同志的家乡———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家院子。那天,悼念邓...  相似文献   

14.
朱金平  邹森 《军事记者》2009,(5):I0002-I0002
仅仅就那么一瞥,我的眼球就被这幅《母爱·地震》的摄影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它反映的是2008年8月30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6.1级地震后救援过程中的一个感人场面。这幅照片之所以能够获得第五届国际新闻比赛(简称华赛)年度照片及战争灾难类单幅金奖.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非常生动地记录和表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15.
这幅非常普通的照片(图一)是新中国成立不到半年,在嘉兴县农村拍摄到的,随着社会发生翻开覆地的巨变,这幅照片也变成了"名作".  相似文献   

16.
某报副刊发了这样一张照片:花篮旁,一稚童着鲜丽的日本和服作娇媚状题图文字是:妈妈,我像不像日本人?看了这幅照片我有一种苦涩的味。当然,孩子是纯真的,家长让孩子穿和服拍张照片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报纸和编辑身上(大概是无意的)。配了这样的文字说明,客观上会起到什么样的导  相似文献   

17.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元旦,我特别思念彭总则是由于我终于寻到了那张寻觅多年的照片。彭总这张照片,是1951年5月我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一个大铜矿矿口瞬间拍摄的,曾发表在1952年3月解放军画报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绝对保密,很多记者为彭总摄像,都被志愿军总政治部登记保藏,直到战争胜利结束,正式公布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之时,解放军画报才临时增加这幅整版的活页照片(因画报从编辑、发稿、付印、出版周期较长,来  相似文献   

18.
一天,我收到一份用大信封寄来的稿件,打开一看,是一张8寸大的照片;再看在照片的下方的空白处,来稿者观规矩矩写着两行小字──画种:油画。画题:军人候车室。作者:郑文勇。信址: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啊,原来是一幅油画的缩小照片。我仔细端详着这幅酷似照片的油画,仿佛看到艺术的天空中又升起一颗希望之星。我对油画是个外行,只知道油画是一种西洋画,用油质的染料在画布上画成。这种画,常见的题材是表现西方古代的风景或人物,当代虽也有国人洋为中用,用此表现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可毕竟凤毛麟角。而这幅油画,不…  相似文献   

19.
大气的对比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6,(9):F0002-F0002
这幅照片是《中国交通报》新闻图片部主任吴卫平在我的家乡拍摄的:雁门关要塞残垣犹在,新建的大运高速公路构筑了成为纵贯三晋的通途。昨天的辉煌与今天的成就在这里交汇,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的发展在这里延伸。断壁被温和的晨曦映照成暗红,  相似文献   

20.
从背景中不难看出,这是2010年青海省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葬礼现场.作为这个让人揪心的现场的一个特写,这幅照片向我们展示的是面对灾难时人们的无助、无奈与亲情、真情的流露.除了画面中这对年轻夫妻的表情令人为之心痛外,这幅照片的亮点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