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教学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建议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从很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在削弱,有些学校干脆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管理者们态度冷淡,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建议“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从很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在削弱。有些学校干脆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管理者们态度冷淡,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所谓的“规范”,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一;其次。也和教育管理者们有关。由于他们的决策,使得学校追求功利性办学效果,学校重视学科专业的发展、重视教师科研水平,大学语文和其他人文教育课程受到冷遇;再次,是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危机,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的大学语文教育备受冷遇,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甚至有些高校已放弃开设这门课程。大学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它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语文教人知止,授人以渔,语文教学不仅包含语言文字的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对学生的能力构建、修养提升、心灵净化、智慧启迪发挥关键的影响作用,推动语文教学势在必行。高校应使之与专业课程学习有针对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凸显和激活这个学科丰富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大学语文必须尽快从“边缘”向“核心”迈进。为此,高校领导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观,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大学语文的研究、管理和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学语文的改革,必须理清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其定位,这门课程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个性",必须坚持"语文本位";二是必须重视这门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衔接,它们之间应当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不是彼此排斥:三是它必须强调一种核心观念,那就是人文精神,这门课程有着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它是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之拥有积极、宽容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大学语文在传统理工类高校推行的时候,尤其应当注意这类学校的实际状况.而我国地域辽阔,大学语文还可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乡土情感相沟通.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已经在高校普遍开设,但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推动当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昕君 《文教资料》2008,(15):218-219,217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化,以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社会就业岗位培训中,显示出无法替代的重要性,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要促进大学语文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高校语文课教学,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就业的需要,唯此才能使高校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开设最初是在理工科院校展开的,当时的教学目的是针对“文革”后的大学生语文知识的贫乏而进行的一种“补课”。单纯的补课性质的使命完成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则在各类高校、各类高等教育领域的非中文专业相继开设。198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召开的全国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把《大学语文》的作用提高到“进行文理渗透,培养交叉型人才”的重要高度。与之相适应,一批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教材在各重点院校被编写了出来。这些教材有的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名篇为内容,并结合文学史常…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类的其他专业所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教程。随着教育界对语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日益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教学观念、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日益被提上日程;而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也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谢昭新教授等人主编的《大学语文》就是应时而生的此类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30多年来,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其对美的鉴赏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对课程的界定存在分歧。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语文教育;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加快理论研究的进程,促进学科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