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越来越离不开农民工,然而现今城市只是在经济上接纳农民工,城市社会只是农民工挣钱的场所,不能安居也不能乐业,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基本上处于半融入状态。本文从印象管理、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亚文化生活圈和半市民化四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进行论述和分析,讨论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三难"问题,提出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与教育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社会排斥问题也逐渐由个人发展问题扩大成为群体发展问题.本文立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社会需求及其群体特质反思其社会排斥,站在大教育的范畴,探索教育在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进程中的作为机制,以求为特殊群体的社会排斥和教育作为、进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但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民工管理机制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在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同困境。本文以合肥市为例,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代农民的社会认同呈现出四大特征:中等水平的职业认同、模凌两可的地域认同、强烈向上的身份认同和固化的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对策:一方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增强自身融入城市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消除政策歧视,破除制度性壁垒。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实际,通过对新老两代农民工比较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种种表现,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剖析了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消极是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他们多数游离于城市边缘,依然面临社保、子女教育、住房等障碍,其融入城市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职业院校,毕业学生中有一波群体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为了探究他们的生活现状,人生规划和心理诉求,为他们提供信息支持和帮助,笔者对徐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以及心理诉求展开调研。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民工转移进城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就业及城市的融入问题。而职业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的关键,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存在培训投入不足、培训缺乏统筹协调、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等问题,为此,要加强政府主导,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但如果他们融入不了城镇,又退不回农村,城市融入生态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融入"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而道德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的"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从心理行为逻辑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好象生活在"污名化"且不受防护的孤岛上,在道德心理上处于"孤岛化"的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底层心理。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污名化"过程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影响其道德融入。重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秩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我国出现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状况,而且将成为一段时期内的突出问题,这种情况给我国现有的人才结构、产业结构和教育带来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建构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和城市融入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完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和前瞻设计。同时,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进城落户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保障,从而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9.
促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势在必行.以往研究多将农民工看作是一个整体,侧重用户籍改革的办法来促进其社会融合.但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需求是不同的,且户籍改革牵涉太多,因此,逐步剥离户籍背后的利益,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法律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因素的原因,他们的各项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辽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文章从教育理念和内容、政府资金投入、教育培训机制及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不仅要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内在动机和主体意识,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教育培训条件和保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崛起的社会阶层,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却未能享有基本的社会权益和应有的社会保障,被城市和乡村双重边缘化,其父辈所遭遇到的就业歧视、工资拖欠、保障残缺、子女入学难、政治参与渠道逼仄等问题同样存在。这就要充分估计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困难,采取更加综合的措施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背景、就业现状和城镇化融入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分析其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探究继续教育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我国城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从政府、企业、个体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困境的继续教育工作策略建议,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和谐的社会心态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社会的精神动力与心理基础,因此,应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培育体系的建构,通过形策法制教育与理性精神培育提高该群体的社会认知水平,借助积极心理教育与挫折教育改善该群体的社会情绪状态,同时彰显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规范与引导该群体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在城市就业、生活,渴望被城市接纳并最终扎根城市,但是由于受到制度、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制约,这一群体市民化的道路注定不能一帆风顺。调查发现:二元户籍制度、收入低且不稳定、住房问题、参保率低、长期留城信心不足等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因素。现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保障机制、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与社会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农民工自身的义务。并在调查石家庄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和融入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共享城市化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社会融合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整体问题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职业教育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需要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农民工教育体系,加快推动其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就业能力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发展。针对当前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结构性就业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就业能力降低以及宏观政策约束瓶颈等现实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加强自我能力提升意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积极依靠宏观政策调控等途径,能够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而逐步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融入城市的意识比上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境,进而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是推进这一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但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信息、资金、人脉、教育等社会资源的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教育培训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原因在于政府职责缺失,没有发挥教育培训的主导作用,企业缺乏培训主体意识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利用度较低。因此,在实践上构建政府、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四位一体的外部社会支持体系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自我支持系统,开展服务渠道和机制建设,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