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团"本为形容词,表"圆,圆形",也引申用作名词、动词。唐朝时,"团"发展出量词用法。量词"团"先是称量[+圆形]或[+球形]事物,后发展出称量"气体、气味、颜色、声音"等[+聚合成一体,+具体]的事物,再引申称量"情态""景象、景色"等[+凝聚成一体,+抽象]的事物。和量词"团"搭配的数词先限于"一""千""万",以数词"一"为主,后逐渐丰富。数词"一"和量词"团"搭配,既可称量具体名词,也可称量抽象名词。而"一"以外的数词和量词与"团"搭配称量的都是具体名词。在结构形式上,先是出现了"数+团+名"组合形式,接着出现了"名+数+团""名+数+团+动"的组合形式。量词"团"的称量范围越来越广,与之搭配的数词、代词及其结构形式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示形量词是能显示所称量名词的外形特征的一类量词。构建示形量词的原型范畴,有助于解释量词的超预期用法,为词典编纂、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基于BCC语料库的统计数据,依据与"条"共现率高的名词离其原型更近的原则,从事物类别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构建示形量词"条"的原型范畴模型。量词"条"与"道路类"事物的搭配最为常见;具备[+个体]、[+扭曲]、[-生命]、[+具象]、[+方向]等特征的名词,分布在范畴更内层的位置。日常生活相关度、认知转换难度、意象图式清晰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条"原型范畴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名词"枚"本义是"树干",后引申为量词,并经历了泛化和衰落的过程。到了现代汉语中,普遍认为量词"枚"只用来搭配形体细长或体积小的对象。通过对比北大CCL语料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部分下的量词"枚"的用例,可以清楚地发现,与古代汉语中的用例相比,当今"枚"字虽然整体搭配范围明显缩小,但除了继承古汉中的一部分搭配对象外,还可以搭配符合[+体积小]或[+细长]特征的近现代产生的新事物,甚至还大量出现与人或抽象事物相组配的超常情况。这种超常搭配受历史用法影响、使用者心理需求和表达的需要、网络平台的推动而得以盛行,是量词"枚"再次泛化的预兆。  相似文献   

4.
"台"本义为"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高而平的建筑物",进而引申为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底座。到了清朝时期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戏剧。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量词"台"的称量范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称量对象也从称量戏剧、晚会等在台上的表演到能称量仪器家电等有底座的东西放置在桌子上或者类似桌子的器物上,再到汽车等放在像"台"一样的平面上的事物。  相似文献   

5.
量词"本"产生于两汉时期,最初用于称量草本植物,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新兴用法--称量书籍.之后至明清时期,"本"既可称量植物,又可称量书籍、戏曲.现代汉语中,"本"的称量植物义已基本消失,产生了新兴的用法--称量抽象事物.  相似文献   

6.
汉语物量词的语法化过程包括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语法化动因。到宋代,"数+量+名"结构固定下来,量词具备了计量、转指、无定等语义功能。在宋代量词的语法化过程中,量词系统内部成员有数目的增减,通过隐喻和转喻等手段使称量的对象泛化,称量范围有扩大也有缩小。这其中依靠错综交替和语义平衡等机制协调制约着整个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醒世姻缘传》同形量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醒世姻缘传》的同形量词,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醒》书同形量词的语义特征为[+动作性]、[+自主性]、[+持续性]、[-长期性],其结构格式相当齐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能分别和同一个名词进行搭配的个体量词为配同关系量词."颗"和"粒"都具有表示"小的、圆珠形"的语义特征,.颗"称量比较大和圆的事物,"粒"称量比较小而圆的事物.由于事物的模糊性及人们的认知影响,"颗"和"粒"能形成配同关系量词.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6,(1):80-85
量词"顿"的名量词和动量词用法呈现互补分布,分别凸显[+计物]和[+计事]的语义功能,单纯依赖句法或语义并不能将两种性质有效区分开来,需将句法和语义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考察。"顿"在语义上具有量指"常规量"和"参照量"的功能,而其主观大量义并不明显,只有在流行语"一顿VP"中,整个构式才表达一种主观大量义。  相似文献   

10.
"条"本义为枝条,《说文解字》:"条,小枝也。从木,攸声。"从本义出发引申出"法令条例"义。东汉时期,表"枝条"义的名词"条"由于事物的相似性虚化为量词,用来称量长条状的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称量范围经历了从显性长条物到潜性长条物、从具体长条物到抽象长条物的扩展过程。表"条例"的名词"条"在东汉时受句法位置的影响语法化为量词,主要修饰"法令,条文",其称量范围在后代得到泛化,到隋唐五代时期,不可罗列出的抽象事物也都可以由"条"来修饰。  相似文献   

11.
量词“位”是由名词“位”的“位置”义引申而来。其萌芽于魏晋,形成于隋唐时期,自量词始,由于其时量词少,其称量对象较广泛,是一个普通的称量人的量词,故其用法并不像现代汉语中单纯。在量词称量专职化的进程中,由于“位”所传承的来自名词的表尊敬的情态陪义的诱因,使它在量词专职化的进程中发展为主要用来称量具有尊敬色彩人物的量词。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语料库,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历时状态的阶段梳理和共时状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量词"种"的语义及其称量对象的历时演变特点与共时搭配面貌,分析了量词"种"与其称量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制约关系,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量词"种"的语义演变情况以及语义演变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3.
"首"在汉语中是个贯通古今的量词。它产生于西汉,中古和近代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现当代汉语,量词"首"沿用了古代的部分用法,但其称量的事物范围大大缩小了。探索量词"首"的源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汉语量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味”是一种构词能力很强的词模形式,“×”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其语义经历了由表示食物的味道和气味到表示事物内在性状特征的泛化过程,泛化的路径为主体由[+食物]泛化为[+事物],范围由[+外在属性]泛化为[+内在属性],方式由[+感官认知]泛化为[+心理认知],其语义泛化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尤其是现代汉语中,"双"具有数词和量词的性质和功能,"NP"前的"双"和"一双"都有[+计量性],"一双"兼有[+描写性]。这些是制约"双/一双"选择的基本句法语义因素。从组合上看,隶属型NP和准量词型NP只与"双"组合,穿戴型NP只与"一双"组合,灵活型NP跟"双"和"一双"组合皆可。"一双NP""双NP"在结构的稳固性、句法分布以及语义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同一语篇中,如果指称同一对象的名词前后分别运用了不同量词来称量,则称之为量词异形回指。从形式上看,根据参与回指的量词项可分为单项回指和多项回指;根据在话语序列上先行量词和回指量词构成的回指链可分为单链式和多链式。量词异形回指的动因主要有语体差异的适应、事物形态的呈现、认知资源的分配及指称意义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读了孟繁杰、李如龙《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下文简称《演变》)一文,我们受到了不少启发,但觉得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左传》中称量"幄幕"的"张"是不是个体量词?(1)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左传·昭公十三年》)《演变》一开始就指出:"‘张’做量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是汉语中产生时间较早的几个个体量词之一"。该文举出的先秦时期"张"做量词的例子只有上述一例,这显然是把称量"幄幕"时使用的"张"看成了个体量词。  相似文献   

18.
崔尔胜 《学语文》2009,(5):41-42
现代汉语中,“棵”与“颗”作量词称量对象截然二分,不相混同。前者称墨植物。如“一棵草”,后者称量颗粒状物体。如“一颗石子”。但如果阅读一下明清小说,如《西游记》,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棵”与“颗”并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相混的。这说明现代汉语中“棵”与“颗”作量词截然二分的用法有一个发展过程。量词“棵”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巩固期。  相似文献   

19.
两宋话本目前所存时代明确的总计41种,其口语性强,是最能反映宋代语言面貌的真实语料.通过对其量词和数量表示法的全面分析可见其中量词总计152个,量词的使用频率已经在数量表示法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作为名量词成熟标志的"N um+Cl+N"结构在量词使用中成为规范;动量词组成的动量结构的后移已经完成,无一例外;由此可见无论在量词的使用频率还是在语法功能方面,宋代是汉语量词语法化发展最终成熟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量词"粒"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对量词"粒"所选择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备[+小][+球状][+可食]特征的谷物类名词是量词"粒"范畴的范畴中心";粒"范畴从范畴中心向外扩展,先扩展到小型球状物体,再扩展到小型球状流体物、附着物、非可见物,最后扩展到与球类有关的时间物,形成一个连锁性链条,即量词"粒"的范畴化过程.隐喻、转喻和方言影响在其范畴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量词"粒"的这一范畴化过程具有历时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