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都城邯郸是我国的一座重要古都。而赵国在建国与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建有多座都城。在对之开展的研究工作中,侯仁之院士对赵都邯郸城之组成及各相关部分功能与建成时间所作之论述虽具有基石作用;但不论是赵都邯郸各部分之功能、始建年代与历史时期之变迁、古都文化,还是赵国都城究竟有几座、由何处徙都邯郸、赵国都城文化传承与影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推进赵国史、赵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献记载表明,寿陵不单是赵肃侯的陵墓,还可能是座城邑。考古发现表明同时期的诸侯国都有把王陵建在城内的习俗。而地方志记载赵王城内有墓葬存在,通过对其内建筑遗迹的分析研究,赵肃侯的寿陵很可能就在其中。而唐宋诗文中以五陵代指的邯郸是赵肃侯所都,而非赵敬侯所都之邯郸。通过赵国王陵分布状态的研究,结合文献史料,认为今邯郸市西的赵王城可能即是战国时期的寿陵。  相似文献   

3.
赵都邯郸故城是在现代考古学出现之后,才逐步被发现并得到认识的。根据原有考古资料,特别是近10多年来大量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对战国至两汉时期赵都邯郸城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城市兴衰与变迁、城区布局与功能、陵墓分布与特点、人口数量与经济等问题作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或推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邯郸考古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促进了邯郸故城考古与历史的全面结合研究。21世纪以来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考古工作的主要区域在“大北城”所在的城区,重要成果包括大北城内两座城址的发现与认定:赵王城南郊防御壕沟系统的发展;赵王陵2号陵附葬车马坑的发现等,使邯郸故城的研究也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试图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地下出土的考古材料,并且,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赵都邯郸158年的历史,按照编年记的形式,加以编次、考订和补苴,从而更好的展示这一阶段历史的全貌,以便我们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和认识赵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由于体例所限,有关考论部分,容后发表。  相似文献   

6.
赵都邯郸故城的布局和兴衰变化(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故城的形成与年代根据地面地下调查可以看出,赵王城是战国时代赵都的王城,而大北城是邯郸古城,最晚在春秋时期已具规模,赵国为了适应时局发展的需要,于赵敬候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国都由中牟迁入邯郸。赵在迁都前后,对邯郸城(大北城)进行扩充建设,现存墙址的夯筑结构,墙上排水槽、筒板瓦等规格、铺设与王城完全相同。可知大北城遗址现存的规模是经过大兴土木扩充的,即东西3200余米,南北4800余米的赵都大北城,是赵都迁入邯郸前后形成的。在扩展大北城的同时,选择地点着手建筑王城,王城选址在郭城西南丘陵地带,其地势比郭城高约40米,这完全是为  相似文献   

7.
根据多年实地考察,参考有关史书,论证了邯郸故城的地理位置,赵都王城的组成,赵都郭城的墙址形状,故城的形成与年代,故城的平面布局以及故城的兴衰变化等。  相似文献   

8.
赵国的寿陵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中的寿陵指的是赵肃侯的陵墓。寿陵馀子指的是戍守赵肃侯陵墓的羡卒。赵肃侯的陵墓规模是不同于其他赵国侯王陵墓的,其大体位置应在邯郸故城附近或城内。  相似文献   

9.
赵武灵王陵墓在何处?历代有争议。依据文献主要有三说:灵丘说、沧州说和邯郸说。邯郸说又有赵王陵内和不在赵王陵内之分。据新近考古发现,认为赵武灵王墓应在邯郸城西,并从历史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0.
今天研究赵文化,不仅在于认识赵国历史的特殊性和它的文化因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体现邯郸未来城市发展所反映的文化风貌.通过深入挖掘赵文化的深刻内涵,探索形成未来邯郸城市鲜明的特色,即具有"战汉遗韵"与生态环境较好的现代化都市.  相似文献   

11.
陈斌 《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99-200
本文对邯郸最具代表性的赵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务实、诚信、拼搏、创新的邯郸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邯郸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了邯郸城市精神塑造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386年,赵定都邯郸,在此前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城池,构成了以都城邯郸为中心;也形成了华北地区的又一经济中心区域。商品经济繁荣,城邑间交通方便,又愈加使得邯郸大都会地位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13.
邯郸战国赵王陵2号墓曾出土三匹青铜马,虽体量不大,但其高超的圆雕艺术技法和生动传神的个体形象,令人惊叹。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青铜马的形象和雕塑技法作了具体的描述分析,肯定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同时还阐释了战国写实艺术产生的历史原因。另外,还就随葬青铜马的意义和马的属种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声、韵、调诸方面比较分析邯郸方言的语音特点,即邯郸方言与北京话、邯郸各方言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指出这些特点的形成皆取决于方言各自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的接管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945年10月即已解放的邯郸城,是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最早解放的中等城市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邯郸较早地开始了对城市工作的探索。这是党对城市接管工作的一次初步尝试,在这里,共产党人一手抓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一手抓社会稳定,搞好政权建设,虽说有过失误和不成熟,但共产党人及时进行了纠正和总结,这是一个探索中前进的过程,所以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十分宝贵的。  相似文献   

16.
对邯郸城名过去有人做过不少研究,但基本结论认为其写作"甘丹"是在战国时期,形成"邯郸"字型则出现在汉代。利用文物出土资料《侯马盟书》和西安与邯郸分别出土的"邯郸之丞"封泥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实际上"甘丹"字型至少在春秋末期就已存在,而"邯郸"字型应是至少在秦代已固定。  相似文献   

17.
对邯郸方言的入转舒统计,注意转舒语素在口语和书面语素中的分布,区分这种分布在老中青三代的差异,分析了中青两代差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邯郸方言的入转舒统计,注意转舒语素在口语和书面语素中的分布,区分这种分布在老中青三代的差异,分析了中青两代差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