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02,(Z5)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初读时以为是赏月记游之作,细吟之方知“闲”字笼罩全文,围绕“闲”宇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我们只有与作者同历这一心绪之旅,才能透过“闲”字把握更丰富更隐蔽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初读时以为赏月记游之作,细吟之方知“闲”字笼罩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我们只有与作者同历这一心绪之旅,才能透过“闲”字把握更丰富更隐蔽的情感世界。一、“闲”而早睡。第一句点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目,夜”并非闲笔。苏轼于元丰三  相似文献   

3.
《记承天寺夜游》堪称宋代小品文之妙品,全文85字,以"月"为线索,展开叙事与抒情.在文本赏析过程中,以"月"为切入点,方能帮助读者理清文章思路,体会闲者深意.  相似文献   

4.
郑韬 《考试周刊》2008,(17):57-58
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父名闲,古人非常讲究避讳,尤其是帝王讳和家讳.作为一位严格恪守儒家礼教的杜甫,其诗中是否有"闲"字,一直是方家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杜诗中不可能有"闲"字.  相似文献   

5.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闲”情笼罩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我们只有与作者同历这一心绪之旅,才能透过“闲”字把握更丰富更隐蔽的情感世界。一、“闲”而早睡。第一句点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并非闲笔。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至此“夜游”之时已近四年,名义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二、“闲”而赏月。作者“解衣”之时,蓦然发现“月色入户”,多皎洁明净的月光啊!身处贬所,寂寞中只有它才是感情的寄托物,才能引…  相似文献   

6.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一、“闲”而早睡。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  相似文献   

7.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这篇千古流传的佳作仅用85字就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拟通过解读文中的"月"和"闲",深入分析苏轼眼中的"景"和"情",进而理解苏轼面对生活的旷达.  相似文献   

8.
<正>在卷帙浩繁的古诗歌园地里,"闲"字忙得不可开交。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看似"闲",却含万般意绪。王维以"闲"显静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闲"字写出了春夜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  相似文献   

9.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其诗中做过各种梦,同样在其词中,"梦"字仍然是频繁出现的字眼.记"梦"乃为述怀,在这些记梦词中,作者传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有追梦的记忆,更有"人生如梦"的感喟,在不同的创作类型中表现出特定的创作心理和思想状态,对此进行探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词人、词心.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考察,现代口语中"土包子"一词的词源当为"土()子",犹言"土农民"".()"方言记音字为"包",又音转为"巴""棒"等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课堂回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师:(出示ppt:苏轼《行香子·述怀》)苏轼叹道:"几时归去,做个闲人."他几次在诗文中自称"闲人",诗人笔下的"闲"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初读课文,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生按要求自读)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句的停顿有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13.
熟课生教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过多次。这篇文章内容不深,篇幅短小,叙事、写景、抒情虽非常平淡,但决非平淡无味,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淡而有味,淡得隽永。这天又教《记承天寺夜游》,我从作者最后的一句感叹切入,抓住一个“闲”字,从闲情、闲景、闲人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多角度品味感受苏东坡别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闲"生活     
我从美国回来之后,与一位滞留国外的友人通电话聊起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我对她说:"钱、权和闲这三样东西,我想要闲."她听了不以为然,她理解我不追求钱和权,但不大理解我对"闲"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将某些原属静字的字归属于“状字”,这对后来学者对状态形容词的认识有启发作用;将某些记容、记处之读的作用归为“用如状字”,指出读句之间也有状与被状均关系,对于后来学者的偏正复句的提法也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闲"作为一个心理情绪--生活状态意象,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这一意象包含四个层面:其一,闲淡雅致的美人姿态;其二,洒脱闲散的人生情趣;其三,壮志难酬的孤愤情怀;其四,悲观厌世的末世情结.这四个层面分别体现出不同时期宋代词人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干校六记》是薄薄的,和书架上的《洗澡》、《我们仨》相比,毫不起眼。所谓"六记",是《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和《误传记妄》六篇,记述钱钟书、杨绛夫妻二人于"文革"时期从京城下放干校"劳动学习"的散文。杨绛文  相似文献   

18.
就两位教师教学"染"字的情况而言,如果单看这一个字的教学效果,当然是第一位老师更有效一些:好好的一块布,不要被一点墨给糟蹋了,说得简洁明了,也富有童趣. 但是笔者认为,识字教学不能只看一个字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只把眼光囿于教孩子记住某个字的字形,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识字、记字的能力.还是以"染"字为例,孩子为什么容易把这个字写错?主要原因就在于与"染"字结构相似的字如"梁""粱"等,其右上部分的"九"都有点,这对学生的记忆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丸"这个部件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汉字中,如"熟""执""热"等,这些字中的"九"为什么要加点呢?自然又给孩子的记忆增加了难度."一点墨水"的故事教孩子把"染"字记住了,那以后碰到那些要加点的字该怎么办呢?又该怎么给每一个汉字编上一个有趣又好记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9.
许多同学喜欢写记叙文,但由于方法不当,记人叙事平铺直叙,淡而无味,苍白无力。笔者根据多年来辅导高考作文的经验总结出使记叙文生动形象的"四字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描"述 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领字立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让"字立纸上"就要学会变"叙"述为"描"述。就是用如画的语言来描述人和事,而不是用平面无立  相似文献   

20.
看城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忙于路途;看资讯蜂拥而至,潮起潮落,忙于学习;看物价涨涨跌跌,人生之路平平仄仄,忙于生活。都市人不由大叹:忙!然而嘴里喊得再声嘶力竭,匆匆的步履却依旧不愿稍稍停歇。大家都打出"忙"的旗号赶路,却没有人愿意静一静心,问一问早已疲惫的心灵,从生活的碎片寻觅出那早已被"忙"所尘封的情感,任凭生活被疯涨的"忙"所充斥。拷问心灵,理由只有一个:不忙则闲哪!闲日被时代所遗弃了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